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心得部分來自原文書籍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調節上面有所進步。但是像是上述的場景,仍然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腦科學家Daniel Siegal用了許多淺顯易懂的例子,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讓我們更了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我也帶著這份理解,跟著書中的父母反思自身童年經驗的問題,重新寫下自我反思的童年回憶、並重新和現在的教養經驗做統整,更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能夠多一份寬容與接納,提醒自己,在情緒快要失控的時候先找到地方冷靜,避免情緒爆棚的時候和孩子互動,等到自己也平靜下來的時候,再好好地用孩子能理解與接受的方式,有時也會運用他們最愛的玩偶來述說故事,或是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也漸漸地能用言語直接溝通了。
就算是這樣,也不會從此以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完全沒有溝通破裂的時候,但是我們仍可以選擇好好面對這些溝通失敗起衝突的時刻,而主動啟動修復是父母的責任,這也能讓孩子學習到,父母是怎麼跟失敗相處、如何將失敗的經驗轉化成下一次處理的養分。
說了這麼多,究竟是甚麼樣的腦知識能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受益呢?以下,借用陳偉任醫師的部落格文章來做詳細的說明,這裡就簡單摘述和本文內容較相關的部分做個科普小知識。

關於大腦的科普小知識

Photo by Robina Weermeijer on Unsplash
腦發展順序: 由下而上、由右而左、由後至前。而掌管非語言、情緒的右腦是會比起掌管語言與邏輯的左腦先發展,也就是孩子大哭大鬧說不清楚的時候,常常會是他的情緒腦在作用,隨著多次的練習情緒調節以及述說情緒、腦發展逐漸成熟後,才較能用語言有邏輯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及想法。
這樣的發展,需要透過一再反覆地和身旁的大人良性互動而逐漸成熟,也就是被好好照顧的孩子,逐漸學習運用邏輯來參與和他人的社交活動,若是在幼時常常目睹暴力、或是在情緒上時常被疏忽照顧,則掌管情緒協調、思考的腦發展會容易受到阻礙,這樣在跟他人互動時,則容易出現"戰與逃"的直覺性反應。
但是好消息是:大腦的發展永遠不嫌晚!
雖然在幼時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我們仍然可以用理性的思考來看待童年經歷,而情緒調節的能力也是後天可以練習的,只要我們願意好好看待自身的經歷、好好地反思覺察自我,就有機會可以協助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或是還在成長的孩子一同練習情緒調節。

父母自己本身的功課 — 自我覺察與反思童年經驗

「雖然很想好好愛孩子,但總是不知道為何情緒爆走?」
這樣的情況時常出現,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做的是,好好地記錄這些情緒爆發的時刻,究竟是甚麼狀況下我們容易爆發情緒呢?例如:孩子拒絕我們提議的時候,同時也反思自己的童年經驗,是不是有過相似的經驗,像是我在孩童時期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卻被拒絕或是忽略,而當時的情緒尚未好好處理,帶到目前與孩子相處的情境上。
對於我小時候的印象,就是個愛哭鬼,好像不論發生甚麼事都會以哭泣收尾,像是找不到父母要求的東西等等,而當我哭泣的時候並沒有印象有人好好地接住我、安慰我,只是一再地再被貼上標籤「你就是愛哭」、「哭又不能解決問題」等等,反思這些經歷的過程中,也同時思考,會是這樣形成了現在的我嗎?現在的我沒有那麼多眼淚了,好像遇到問題就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隔著一層距離看著遇到問題的自己,不用哭了。
工程師的邏輯思考訓練更是加強了我用腦解決問題,但是左腦過度使用而過於冷淡疏離面對一切的時候,也能透過重新覺察身體五感、來刺激右腦模式,統整連結自己的情感。
那麼當右腦過度激發、情緒爆棚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可以學習透過「自我對話」來啟動左腦模式,像是遇到問題很慌張的時候,跟自己說:「我現在有種不確定感,但我正盡力去做,問題總會解決的。」讓左腦的語言去安撫右腦的焦慮感。

如何和孩子互動?

孩子哭鬧,有時是要表達「媽媽,我需要你!」
在溝通的每一個當下,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孩子發出的訊息、給予理解,並適時地回應,而這涉及到雙方和諧的合作。每個人的反應模式都取決於當下的溝通情形,而不是依循舊有的、固著的預期心理模式。這樣及時的溝通模式、如實地表達出內心的情緒,孩子就會知道我們在乎甚麼,也會了解情緒表達的正確模式,學會如何設身處地思考問題,也能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而小時候與父母形成健康的依附關係,能為孩子提供安全堡壘,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和他人。如果因為父母自己幼時的經驗,造成跟孩子之間相處卡住的時候,也無須責怪自己,只要能夠覺察並好好地處理這份"卡住"的感覺,就能夠重新在孩子的生活中創造正面的改變。
療癒過去的心理問題,永遠不嫌晚。
在腦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常常最容易使用情緒腦。當孩子出現情緒,通常會需要與他人進行連結,先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必同意孩子不被接受的行為,像是生氣時亂打人,且同時也覺察自己的狀態是否情緒穩定,待孩子能夠理性溝通時,再來好好述說。
述說也要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以搭配玩偶來述說一段故事,或是和孩子交換角色扮演、重述剛剛發生過的事件是甚麼,都能夠加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更能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重新用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自己和孩子的行為,像是待上腦科學家的眼鏡來觀察自己,理解了也多了份寬容,雖然還是避免不了發生衝突、情緒高漲的激動時刻,但卻是多了份應對自己和孩子行為的方法,對於自己孩時發生過的經歷,也為當時的父母做了新的註解:他們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會員
30Content count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婚後發現子女並非自己所親生,或是長大後發現自己或兄弟姐妹並非自己父母所親生,因而產生繼承權的紛爭,我想當事人一定會有很大程度的打擊跟衝擊,此時應該如何尋求法律上的救濟?王律師藉由本篇來談婚生否認及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之訴的相關問題。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爸爸問話孩子不回答,爸爸大抓狂,媽媽不停當著和事佬…. 這樣的狀況時時在家庭裡發生著~~ 孩子不說話的原因除了故意要搞瘋爸爸之外會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卡在孩子的心裡有口難言呢? 來聽聽這集的療燃於心唷~~~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Thumbnail
根據調查,父母感情不睦沒離婚的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更高的機率被灌輸偏差的觀念甚至不慎走偏。反而不少離婚家庭的孩子很上進,也沒有如父母擔心那般不信任家庭或對婚姻產生陰影。孩子很聰明,就算沒說出來,一定也感受到家庭不和諧,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認為不離婚也沒關係。
Thumbnail
真心覺得書名很長的部分真的是表達能力缺陷,到底有什麼理由要把所有的訊息放在書名著實不懂。這本書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續作,一樣邀請到國內刑法大山李茂生教授推薦,續集感滿重的,碎念感也是。 精神科醫師想要說的大抵而言就是作為助人者在協助非行少年時,應該持守的態度和作法。書中具體的談論幾個心態上的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們, 願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也許過程中會跌跌撞撞, 也可能會像亮亮一樣遭遇冷嘲熱諷, 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但就像宇宙法則說的:「相信才會看見」 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而媽媽也會一直為你們加油喝采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父母改以比較開放式的教育但還是有少許的家長以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在這本書裡多半的家長都重視孩子教育,有些認為要用打或是罵成績才會好,有些是因為童才或是父母很喜歡拿成績好學習態度佳的小孩來做比較。
Thumbnail
他們的父母對情緒化的孩子情緒低落或憂鬱症孩子的悲傷感到非常不舒服。父母不僅對此感到不舒服,而且根據設計,他們可能會深受其影響。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婚後發現子女並非自己所親生,或是長大後發現自己或兄弟姐妹並非自己父母所親生,因而產生繼承權的紛爭,我想當事人一定會有很大程度的打擊跟衝擊,此時應該如何尋求法律上的救濟?王律師藉由本篇來談婚生否認及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之訴的相關問題。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爸爸問話孩子不回答,爸爸大抓狂,媽媽不停當著和事佬…. 這樣的狀況時時在家庭裡發生著~~ 孩子不說話的原因除了故意要搞瘋爸爸之外會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卡在孩子的心裡有口難言呢? 來聽聽這集的療燃於心唷~~~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下篇《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 Ph.D.) 著,周玥、李碩 譯,地平線文化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書從腦
Thumbnail
本篇分享閱讀摘要,書名: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上篇 運用腦科學原理,學習幫助孩子正向塑造大腦,發揮潛能,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Thumbnail
根據調查,父母感情不睦沒離婚的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更高的機率被灌輸偏差的觀念甚至不慎走偏。反而不少離婚家庭的孩子很上進,也沒有如父母擔心那般不信任家庭或對婚姻產生陰影。孩子很聰明,就算沒說出來,一定也感受到家庭不和諧,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認為不離婚也沒關係。
Thumbnail
真心覺得書名很長的部分真的是表達能力缺陷,到底有什麼理由要把所有的訊息放在書名著實不懂。這本書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續作,一樣邀請到國內刑法大山李茂生教授推薦,續集感滿重的,碎念感也是。 精神科醫師想要說的大抵而言就是作為助人者在協助非行少年時,應該持守的態度和作法。書中具體的談論幾個心態上的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們, 願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也許過程中會跌跌撞撞, 也可能會像亮亮一樣遭遇冷嘲熱諷, 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但就像宇宙法則說的:「相信才會看見」 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 而媽媽也會一直為你們加油喝采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父母改以比較開放式的教育但還是有少許的家長以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在這本書裡多半的家長都重視孩子教育,有些認為要用打或是罵成績才會好,有些是因為童才或是父母很喜歡拿成績好學習態度佳的小孩來做比較。
Thumbnail
他們的父母對情緒化的孩子情緒低落或憂鬱症孩子的悲傷感到非常不舒服。父母不僅對此感到不舒服,而且根據設計,他們可能會深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