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性,乃妳的心,加妳的生。」

– 張亦絢


做節目做了三個多月,每一天都覺得「性」這件事情遠比我想像的更大、更複雜、更深沉,繼續探索挖掘下去,我發現最吸引我的是「性愛心理學」或「性愛社會學」,如果大學有這樣的一堂通識課,我一定會全勤坐第一排。

raw-image



在《性意思史》附錄中,張亦絢說:

『為什麼強調「性」,主要是我發現,許多事情仍因為「性」卡住,但也有另一種相反傾向,所謂「性大於一切」,又造成對其他事物的貶低忽略。例如認為膽怯不可以、保守就壞、羞恥必逐、不確定就不耐煩、哀傷就太低級 —簡言之,就是「感情不可」。我想克服的確實就是對性與感情「兩者必擇一」的這種方便慣性。』

做節目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苦思,除了我完全不是專家,也沒有相關學經歷這件事情之外,我常常反覆思索到底要以怎麼樣的方式、多深的尺度去談論今天的主題?在節目中,我也多次分享了製作節目的動機目的:希望大家可以去認識自己與他人,進而去接受自己對於性的想像和渴望,提倡性解放,希望各種情慾都能被平等對待

但每每剪輯錄音檔時,總覺得是缺了很多塊的拼圖,有時候太過輕鬆,有時候又太嚴肅,犯了像作者說的「羞恥必逐」。

這陣子,我把這本小說帶著隨時閱讀,滿多朋友看到說「哇你在讀色情小說啊」,我心裡跑過數十種回答方式,最後的選擇是燦笑著說「對啊。」,然後對話並沒有繼續下去。滿扼腕的,就算讀了些生理的心理的文章影片甚至論文資料,我還是一個不太懂如何進行性的對談的人。

公開談論性,在社會道德觀裡,還是多少有著離經叛道的形象,那個枷鎖有時候不是旁人給的,很多時候是自己心中的掙扎,很多人跟我說「你好酷唷」,感謝之餘,我不免去猜想這句話有幾成是在說「哇怎麼這麼有種不怕身敗名裂嗎」。

公開談論性,我也不會說這就是好的,不去談就是壞的,不是好壞這麼直觀的二元論。關於性的對談交流,我覺得比較像是極為複雜的一場仗,一場涉及社會、自己與他人身體的、心理的防衛戰。


我很喜歡 OPENBOOK 這篇專訪中對此書的描述,「《性意思史》的主述者們攤開自己,企圖抵達的確實都是溝通與理解層次,防衛與自我/他者之間的關係。

raw-image



張亦絢在這篇專訪中提及的「性知識的有用/無用」,恰恰描述了我做節目的心理狀態,「性平教育或任何教育提供的知識永遠會不夠,但那並不表示不提供就更好。」


這場仗沒有結束的一天,像是我朋友永遠拼不完的五千片拼圖,多數時候我是氣餒的,不管是對於節目、對於性、對於愛、還是對於自己。網路上查得到的資料多的是,我能/想提供什麼?我希望從節目、從性愛中獲得什麼?

有時候自以為清楚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你知道永遠會缺少一點什麼,但也不代表這一切沒有意義,不代表要投降。

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有用,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很有道理,越去嘗試詮釋什麼,越能體認到理解與溝通其實常常很虛幻。沒有要執意讓大家去享受性,也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性愛大師,只是許願在遲疑不安中,我們可以繼續探索持續傾聽,無需征服多少性伴侶,只求能溫柔地對待自己、尊重他人。


raw-image



我買的是簽名版的性意思史,簽名處作者寫著:

 性是永不止息。(但你有時候要休息)




好的,希望我的節目與高潮都會永不止息。(我也會好好休息的。)晚安。


(此篇寫於2019.08.04)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為成長學院邀請 podcast「Sex Chat 談性說愛」 創辦人揚撰稿,談談近幾年 podcast 蓬勃發展下,他的創作歷程與經驗。揚的 podcast 節目是以性與愛為主軸,且聽他娓娓道來,這五年來從起心動念、開始企劃、約訪,乃至如何面對靈感枯竭、再到能持續創作的理由吧!
本篇文章為成長學院邀請 podcast「Sex Chat 談性說愛」 創辦人揚撰稿,談談近幾年 podcast 蓬勃發展下,他的創作歷程與經驗。揚的 podcast 節目是以性與愛為主軸,且聽他娓娓道來,這五年來從起心動念、開始企劃、約訪,乃至如何面對靈感枯竭、再到能持續創作的理由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性慾著床』. . . 指的不是性交,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成為意識中可想像、語言中可表述的東西。如果有人不認識食慾到以為『食物就是非食物』,那麼有慾望時,會發生什麼事?」(〈性意思史〉110)。
Thumbnail
本集將用前陣子我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與殺人魔對話:傑佛瑞丹墨訪談錄》來分享佛洛伊德《性學三論》當中相關的論點,包括原慾、性錯亂、同性戀等。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打從出生就帶有想要獲得性滿足的原慾(libido),並非如我們以為的是到了青春期或性器官發展成熟後,因繁衍的本能才產生性慾。原慾不僅是天生的,而且
★延續上一本《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的幽默機鋒,溫絲黛這次潛入紐約性愛俱樂部、開放式關係工作坊, 訪談經歷女性出軌的男男女女, 揭露了驅使「女性外遇」的意外進化史與社會現實。 ●蕩婦。 #性謊言柏金包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Thumbnail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44 「我不強暴女人,不代表我不參與在這個鼓勵男性特權和性別暴力的父權社會。」
★世界是不公平,你更要學會拉自己一把!哈佛大學商學院第一位台裔女教授教你化阻力為助力的能力,躋身機會圈! ●所謂創造優勢,就是你知道即使自己缺乏某些稟賦條件,但仍可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特別是在那些充滿挑戰、至關重要的情況下。 ●隱性優勢的13項原則: 1.拼命努力自有成果。但現實未必如此。
Thumbnail
《幸運之子》是一本沒能「換氣」的書,閱讀過程就像是游泳不小心嗆到、腳筋抽搐,而使人載浮載沉於水面,永遠恐懼著會不會在下一刻即滅頂的感覺,這正是小說中角色們所經歷的磨難,疾病與死亡輪番打擊,努力維持關係平衡,以及保持生命的渴望。
Thumbnail
對她們少一份肆意的批評,對於「倖存者」走出困境,討回公道,或多或少,也會有正面的幫助。
★經歷過個體化的人只是個凡人,因此看來毫不起眼。 ●本書的原名是「關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如今盛行於歐洲和北美洲心理治療領域的「內觀」(mindfulness)之說其實早就深植在繼承了道教、儒教和佛教哲學的華人意識中。
Thumbnail
你不需要有個破碎的家庭,才能與《倖存之家》產生共鳴,只要你曾有過一刻對家感到陌生、感到失望,你便能明白梅芙與丹尼的心情。他們被母親、繼母無情地拋棄,卻割捨不了對荷蘭大宅種種的思念;成年後的梅芙與丹尼在大宅附近悠轉,坐在車內,聊起過往,回不了家的她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回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性慾著床』. . . 指的不是性交,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成為意識中可想像、語言中可表述的東西。如果有人不認識食慾到以為『食物就是非食物』,那麼有慾望時,會發生什麼事?」(〈性意思史〉110)。
Thumbnail
本集將用前陣子我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與殺人魔對話:傑佛瑞丹墨訪談錄》來分享佛洛伊德《性學三論》當中相關的論點,包括原慾、性錯亂、同性戀等。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打從出生就帶有想要獲得性滿足的原慾(libido),並非如我們以為的是到了青春期或性器官發展成熟後,因繁衍的本能才產生性慾。原慾不僅是天生的,而且
★延續上一本《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的幽默機鋒,溫絲黛這次潛入紐約性愛俱樂部、開放式關係工作坊, 訪談經歷女性出軌的男男女女, 揭露了驅使「女性外遇」的意外進化史與社會現實。 ●蕩婦。 #性謊言柏金包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Thumbnail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44 「我不強暴女人,不代表我不參與在這個鼓勵男性特權和性別暴力的父權社會。」
★世界是不公平,你更要學會拉自己一把!哈佛大學商學院第一位台裔女教授教你化阻力為助力的能力,躋身機會圈! ●所謂創造優勢,就是你知道即使自己缺乏某些稟賦條件,但仍可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特別是在那些充滿挑戰、至關重要的情況下。 ●隱性優勢的13項原則: 1.拼命努力自有成果。但現實未必如此。
Thumbnail
《幸運之子》是一本沒能「換氣」的書,閱讀過程就像是游泳不小心嗆到、腳筋抽搐,而使人載浮載沉於水面,永遠恐懼著會不會在下一刻即滅頂的感覺,這正是小說中角色們所經歷的磨難,疾病與死亡輪番打擊,努力維持關係平衡,以及保持生命的渴望。
Thumbnail
對她們少一份肆意的批評,對於「倖存者」走出困境,討回公道,或多或少,也會有正面的幫助。
★經歷過個體化的人只是個凡人,因此看來毫不起眼。 ●本書的原名是「關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如今盛行於歐洲和北美洲心理治療領域的「內觀」(mindfulness)之說其實早就深植在繼承了道教、儒教和佛教哲學的華人意識中。
Thumbnail
你不需要有個破碎的家庭,才能與《倖存之家》產生共鳴,只要你曾有過一刻對家感到陌生、感到失望,你便能明白梅芙與丹尼的心情。他們被母親、繼母無情地拋棄,卻割捨不了對荷蘭大宅種種的思念;成年後的梅芙與丹尼在大宅附近悠轉,坐在車內,聊起過往,回不了家的她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