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希子

故事發生在一個溫馨的家庭裡,小陳的父親年過七十,最近經常在家中跌倒。為了父親的安全,小陳多次提議讓他搬來與自己同住,甚至安排了專業看護,但父親卻總是斷然拒絕,堅持自己能夠照顧好自己,還說:「我還能行,不需要你們操心!」


這讓小陳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覺得父親變得越來越固執。為了父親的健康著想,他和家人不得不多次強調搬家或尋求幫助的重要性。然而,每次討論都以不愉快收場,小陳覺得父親好像不願意接受任何改變,而父親則認為兒子越來越愛管閒事。


小陳決定從專業的角度找答案。他閱讀了許多關於老年人行為模式的研究,終於理解到,父親的拒絕並不是單純的「固執」。對父親來說,這是維護自己自主權和隱私的方式。他不想因年齡被剝奪選擇權,對他而言,這樣的「頑固」是自尊的捍衛。


有了這份理解,小陳改變了策略。他不再一味要求父親改變,而是與他坐下來,耐心地談論父親的感受與擔憂。他說:「爸爸,我知道你想要保持獨立,我們也尊重你。但如果有些幫助可以讓你更自在地生活,同時保留你的自由呢?」他還提出了具體的願景,比如照護並不意味著失去自由,而是讓父親能更安心地享受生活。


這次的溝通出乎意料地順利,父親開始考慮小陳的建議,並最終同意聘請一位半天時間的看護來幫助他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父子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張女士不再覺得父親固執,而父親也感受到自己仍能掌控生活的方向。


小陳的故事告訴我們,所謂的「固執」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能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恐懼與需求,衝突自然會減少,找到更好的共識。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會在這樣的互動中更加親密。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