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2024年的数据,全国各省市人均存款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和天津。其中,北京的人均存款最高,达到了32.5万元,约为全国均值的3倍;上海人均存款为25.3万元;天津人均存款17.3万元,位列第三。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也是经济活动活跃的城市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比如众多互联网大厂等,为居民提供丰富就业机会和较高薪资待遇。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外资企业众多,居民收入水平高并且社会保障体系良好,使居民有较强的储蓄意愿。天津凭借其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居民也有较可观的人均存款。
人均存款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反映的情况
整体居民储蓄能力增强
这一现象首先反映出我国居民整体的储蓄能力有了显著增长,这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居民财富逐步积累增多的一个表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有更多节余用于储蓄,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居民财富方面的一种积极转化。例如2024年我国住户人民币存款新增金额高达14.26万亿元,存款余额达到了151.25万亿元。这与我国多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各行各业的持续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加密切相关,比如科技行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和带来高收入工作岗位,进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用于储蓄的比例。
地区差异明显
虽然整体人均存款突破10万,但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像北京人均存款32.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多;而广东存款余额虽达13.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但人口众多,人均存款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位列第十二。直辖市中的北京、上海、天津排名人均存款前三,但某些省份人均存款水平较为均衡,如浙江、辽宁、江苏等地人均存款均超过12万元,浙江达16万元领先省份排名,这显示出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带来不同的居民储蓄水平。
财富与被平均现象
该数据也引发了关于“被平均”的讨论。由于人均存款是按照整体计算得来,实际情况中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存款差异巨大,很多居民称自己的存款远未达10万元。这反映出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存在,部分人群有高额存款的同时,一部分人群收入有限,存款较少,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例如高收入群体在企业高管、金融从业者等人群中占比不小,可能一个人的巨额存款拉高了部分地区平均存款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