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節目裡的主持人對來賓說:「有些即使在內部工作的人,都不願去講出真正的問題,反而選擇迴避核心、把焦點轉移到次要的因素;像學者這樣直搗核心的,是極少數。」節目討論的是非常宏觀的經濟政策和世代焦慮,雖然可以理解因為敏感難解而不去處理的心態,不過這讓我突然想起高中時同學說得話。還記得那天中午我們一起吃飯,可能是太餓了吧?或是午餐太誘人,進食時我不自覺發出一些「ㄗㄡˋㄗㄡˋ」的聲音,同學也許是真的受不了了,友善地提醒我說吃的聲音有點大。我當下立刻收斂,並謝謝她的提醒。我們也不忌諱,順著討論相關話題。我很是疑惑地問說,像我吃飯時有她提醒,未來我就會加倍注意自己的言行。那為什麼有些年紀更長的人,說著令人不悅的話、做著令人不舒服的舉動,卻沒有改變呢?她想了想,回答道:「或許大家都覺得他們的年紀已經不需要提醒了吧?」
的確,我出了社會以後,遇見過各種光怪陸離超越想像的不舒服舉動:琵琶課的同學知道我要到日本打工度假時,用有點鄙夷的口氣問是要去農場摘水果吧?鐵定很累;又或者是同事在請假時僅說自己要請一天假,最後卻三天連休,導致組上人力吃緊;還有同事在看到另一位同事的太太身形稍微圓潤後,便頻頻追問預產期是什麼時候。這些行為其實都令人非常不悅,甚至是給他人造成麻煩,但在當事人沒有自知之明的情況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其他人,都沒有對這樣的行為進行指責。可能考慮到未來還要一起共事、不想被貼上「正義魔人」標籤、或是不會再見到這個人不說也沒關係,總有這些成千上萬的理由,讓我們將真心話藏起來,用事不關己的態度處理周遭的事和感受。
我也無法確信說與不說到底哪一個才好,但我想要說出來。
即使可以改變的僅有微乎其微,我希望被那些舉動影響的人能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