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女兒出生時的紀錄,當時我記下:「大概一個半月開始在哭鬧沒人理的時候吸吮自己的手,並非肚子餓,而是要感覺另一個客體的存在,此刻的嬰兒將自己的手視為另一個客體,而主體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之互動,這是個理想客體的存在。」
我們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尋求一個理想的客體,如果我們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理想化客體,像小時候那樣,是不是就能在我有需求的時候感到滿足?
看到大女兒出生時的紀錄,當時我記下:「大概一個半月開始在哭鬧沒人理的時候吸吮自己的手,並非肚子餓,而是要感覺另一個客體的存在,此刻的嬰兒將自己的手視為另一個客體,而主體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之互動,這是個理想客體的存在。」
我們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尋求一個理想的客體,如果我們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理想化客體,像小時候那樣,是不是就能在我有需求的時候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