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ios de motocicleta,2004)
.
.
1. 不是革命英雄,而是人
.
前言說得對,這不是關於一個革命英雄的故事,而只是兩個好友共度的一段時光。
導演描繪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太會利用種種的日常互動來刻畫切·格瓦拉(蓋爾·賈西亞·貝納 飾)和阿爾貝托(羅德里哥·德拉·塞納 飾)之間真摯的情誼。可能上一秒兩人還在為格瓦拉偷存私房錢而生氣,下一秒又因阿爾貝托想泡妞而笑在一起。
我光是看這可愛的大男孩互相拌嘴,一起到處闖盪,就能非常開心!
.
由此,電影告訴你,切·格瓦拉從來就不是一個神壇上的偉人。他有時天真、有時固執、有時想耍小聰明,有時甚至挺調皮,就如同一個普通、善良的年輕人一樣,就像你我一樣。
.
.
2. 小人物的主體性
.
這部電影也不是要展現中南美洲底層人民痛苦、受折磨的慘樣,來博取觀眾同情、為切·格瓦拉日後的革命提出正當性。
正好相反。
無論是中產小市民、被迫遷移的工人、土地被強佔的原住民,或是被流放到痲瘋村的病人,電影大部分的時候都在呈現,這些小人物在艱辛的命運中,如何頑強而有尊嚴的活著。
透過主角切·格瓦拉的視角,我們看到的是這塊大地上人民旺盛的生存意志!
.
雖然也可以質疑,電影是否美化了無產階級,或把底層生活的苦難給輕描淡寫了;但我認為電影很生動地描繪了中南美洲無產階級的群像,因此它更像是在「賦權」,在顛覆他們「受害者」、「等待被拯救」的標籤。
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地詮釋:
電影活靈活現地展現無產階級的生命力與毅力,就是在暗示,其實中南美洲的任何革命,真正的主體都是這些小老百姓,而非切·格瓦拉!
.
.
3. 肉身過江
.
後段有個格瓦拉泳渡大河、冒險游向痲瘋村的橋段,看得我十分動容!
雖然劇情上,就只是這位年輕人一次心血來潮的衝動行事而已,但這段情節卻非常具像地表現這個人「想靠著一己之力,跨越階級的鴻溝」、「想憑肉身去對抗洪流般的不公社會」。
這大概是電影少數真的凸顯格瓦拉「聖人」的時刻。
.
.
4. 壯哉南美
.
本片作為電影,有個能讓觀眾自然就對它有好感的優勢,那就是其鏡頭捕捉下的,南美大陸各式壯麗的風景!
包括蒼涼無邊的阿塔卡馬沙漠、靜謐寂寥的馬丘比丘、閃耀著夕陽餘暉的亞馬遜河……光是能看到這些景色,其視覺震撼與美感,就夠觀眾享受的了~
甚至,哪怕是看一段主角們在荒野間搭邊車的長鏡頭遠景,都能心曠神怡啊。
.
.
5. 結論
.
所以,整部片看下來,其實最不重要的元素,就是那些主角在念叨「社會不公不義」、「人民應該要團結」的口白,以及那些「強調此人就是未來革命家」的時刻。
與前述那些細膩的人物互動、生動的小人物群像建立,乃至於對風物景觀的捕捉相比,這些直白的政治表達或偉人歌頌,反而顯得蒼白而單薄。
也許這是大部分觀眾會想看的,但這肯定不是本片的主要價值所在。
.
或多或少,這也能解釋為何我無法喜歡導演二十年後得奧斯卡的【我依然在此】(I'm Still Here,2024)吧?
.
.
p.s.
結果摩托車大概到電影的一半就退場了……
.
#DiariosDeMotocicleta #TheMotorcycleDiaries
編劇 #JoséRivera
原作
#CheGuevara #TheMotorcycleDiaries
#AlbertoGranado #CheGuevaraTheMakingOfARevolutionary
主演 #GaelGarcíaBernal #RodrigoDeLaSerna
攝影 #EricGautier
.
.
延伸閱讀:
翻譯∣切.格瓦拉〈第一支游擊隊的秘密組織〉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651538401546626&set=a.216199218716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