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曼達洛人》,我以為是太空裡的西部片,是一群面具下的賞金客互鬥命運的戲。
後來才發現,那其實是古龍的小說,只不過換了個不同的劇情。
曼達洛人不像古龍筆下的劍客?
寡言、冷酷、不問是非,只為生存接下一樁樁任務。
他沒有江湖,卻有一套被毀滅之後仍死守的規矩——“就是這樣。”
這不就是古龍筆下那些人嗎?
身不由己地活著,卻仍要活得像個人。
他不該對那個綠皮的小傢伙動情的。
就像李尋歡不該再為江湖恩怨,就像楚留香不該再為一個舊人賭命。
但他偏偏就做了——
為了一個究竟只是「獵物」的孩子,去對抗銀河系最龐大的暗流與機器;
在冷硬的盔甲下,他把護衛的柔軟藏得那麼用力,達到了珍貴的價值。
他不是在選擇戰鬥,而是在無法守護的時候,拔出了長刀。
這就是俠義,古龍那樣的。
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鋤強扶弱,而是--
“我無意救人,但我看到有人欺負弱小時,我就忍無可忍了。”
曼達洛人不解釋,不抱怨,不喊口號。
他只是站在風沙中,用一具舊盔甲,把一顆新的生命護在了座標上。
這一舉動,讓他從一個“生存者”,變成了一個“父親”;
也讓這部劇,從一個好莱坞大作,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種寄託。
有些故事講的是星球,有些故事講的是人性。
而《曼達洛人》,講的其實是一個曾經失去一切的人,如何再次選擇守護別人。
這,不就是中年的我們,所渴望變成的樣子嗎?
這就是方法。
我也想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