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原本只是壓力與疲憊,後來病倒,加上家裡有事,傷身又傷心。
所以在網路上都沒回覆。(作揖抱歉)
在台灣,除了盛飯,我就沒有其他的血親。有些話,也不適宜找孩子傾訴。
還好,新家附近有一間以收容貓聞名的媽祖廟,身為貓奴,自然要參拜呀~
打從第一次參拜後,就非常喜歡這間媽祖廟,每次經過就順道去上香。
傳統的農村社會,信仰中心也就是整個村的生活重心。
小時候住大安區,知道這些概念,但無法真的體驗傳統的信仰生活。
自從來到新家,烘焙麵包店的公告不定期會變成『某某神明誕辰,本店備有壽桃或XX』……
看到這樣的告示,才開始有自覺"我開始脫離天龍國的生活圈"嘍。
生為土生土長的天龍國土著,我決定要搬離時,還有姐姐拉住我:「你不要搬,你不會習慣的!」
我的父母都離開家鄉超越千里,來台灣定居。
我就不相信,只是搬到捷運後幾站的地方,我會不能適應?不可能。
定居半年後,的確發現有一些事我不能適應,例如:
為什麼人行道用來停機車,路邊用來汽車臨停,然後行人必須走車道中線?
剛搬去的頭兩個月,我一直以為家附近很難買東西,後來發現商店都藏在公寓一樓,而且分布類型完全沒有邏輯可以依循……
但是我也發現,這裡的居民,對人比較寬容。
在這裡生活,孩子沒有那麼多『不可以』做的事。
下課後,雖然有小朋友上安親班,但有高比例的小朋友,是坐在家中開店的櫃臺吃晚飯、玩耍、有一搭沒一搭寫功課。
光是看小孩能夠在家跟爸媽或爺奶一起吃飯,我就為他們感到幸福。
一定會有人說學習的程度比不上某市中心,但大家不覺得~
我們的社會,生活壓力真的太大了。
其實,孩子唯一需要做的事、整個社會應該要認真看待的事:是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長大。
但生活在首都中心的孩子,大人給了很多功課、學習,還有太多的『應該』。
『應該』要會的事那麼多、越來越多,怎麼辦?
有一次,盛飯的小學同學在班上大哭:
「我都沒有好好玩耍,就長大了!長大了還能玩嗎?這樣長大到底要幹嘛?」
令人鼻酸耶。
因為不適,我就去媽祖廟上香,找娘娘嘀咕嘀咕。
遠遠就看見,廟門前方陡聳的階梯上,坐著三個小女生。
她們的書包散落在階梯各處,三個女孩並肩坐在一起,金色的夕陽灑在她們肩膀上,是一幅美麗的畫。
此時,其中一個女孩看見我,從袋子裡拿了兩個沙其馬朝我走來,直直伸出手臂。
「給妳。」
我有在路上碰過兜售自己手作點心的小朋友,通常我不會買。
原因是,孩子會烹飪固然好,但年紀太小把注意力放在賺外快,用來吸收知識的時間鐵定被瓜分走。
除非對方真的需要,通常我會禮貌拒絕。
但在金色夕陽的洗禮下,我的警戒放下,反問她:「那一個要多少錢呢?」
三個女孩同時望向我、大聲回答:
「不用錢唷,因為是媽祖娘娘過生日用的點心呀!分妳!」
「真的呀?謝謝妳們!」我又驚又喜接過。
主動上前的女孩行為舉止落落大方,又問:「夠嗎?妳還要多拿幾個嗎?」
「不了,謝謝妳。兩個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這間媽祖廟,平常日的下午通常沒什麼人參拜。
有的時候,奶奶帶小孫去上香,老人家拿香誠心祈求,孩子則在拜墊上爬、坐、打滾,十分自在,沒有人制止。
看到這一幕,我的內心很感動:
這不僅是一間媽祖廟,更是媽祖娘娘的家,信徒們在神明的家中、神明在他們的心中,大家一起過生活!
我還挺喜歡這種氛圍!
往上幾階,回首眺望那三個女孩的背影,我想,媽祖娘娘一定很愛她們。
而她們長大之後,應該也會成為像媽祖娘娘一樣體恤眾生、有大能的女智者。
突然發現,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融入這個生活圈,並且看見信仰觸及的層次,從觀察者變成真正的居民。
不知為何,原本只是壓力與疲憊,後來病倒,加上家裡有事,傷身又傷心。
所以在網路上都沒回覆。(作揖抱歉)
在台灣,除了盛飯,我就沒有其他的血親。有些話,也不適宜找孩子傾訴。
還好,新家附近有一間以收容貓聞名的媽祖廟,身為貓奴,自然要參拜呀~
打從第一次參拜後,就非常喜歡這間媽祖廟,每次經過就順道去上香。
傳統的農村社會,信仰中心也就是整個村的生活重心。
小時候住大安區,知道這些概念,但無法真的體驗傳統的信仰生活。
自從來到新家,烘焙麵包店的公告不定期會變成『某某神明誕辰,本店備有壽桃或XX』……
看到這樣的告示,才開始有自覺"我開始脫離天龍國的生活圈"嘍。
生為土生土長的天龍國土著,我決定要搬離時,還有姐姐拉住我:「你不要搬,你不會習慣的!」
我的父母都離開家鄉超越千里,來台灣定居。
我就不相信,只是搬到捷運後幾站的地方,我會不能適應?不可能。
定居半年後,的確發現有一些事我不能適應,例如:
為什麼人行道用來停機車,路邊用來汽車臨停,然後行人必須走車道中線?
剛搬去的頭兩個月,我一直以為家附近很難買東西,後來發現商店都藏在公寓一樓,而且分布類型完全沒有邏輯可以依循……
但是我也發現,這裡的居民,對人比較寬容。
在這裡生活,孩子沒有那麼多『不可以』做的事。
下課後,雖然有小朋友上安親班,但有高比例的小朋友,是坐在家中開店的櫃臺吃晚飯、玩耍、有一搭沒一搭寫功課。
光是看小孩能夠在家跟爸媽或爺奶一起吃飯,我就為他們感到幸福。
一定會有人說學習的程度比不上某市中心,但大家不覺得~
我們的社會,生活壓力真的太大了。
其實,孩子唯一需要做的事、整個社會應該要認真看待的事:是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長大。
但生活在首都中心的孩子,大人給了很多功課、學習,還有太多的『應該』。
『應該』要會的事那麼多、越來越多,怎麼辦?
有一次,盛飯的小學同學在班上大哭:
「我都沒有好好玩耍,就長大了!長大了還能玩嗎?這樣長大到底要幹嘛?」
令人鼻酸耶。
因為不適,我就去媽祖廟上香,找娘娘嘀咕嘀咕。
遠遠就看見,廟門前方陡聳的階梯上,坐著三個小女生。
她們的書包散落在階梯各處,三個女孩並肩坐在一起,金色的夕陽灑在她們肩膀上,是一幅美麗的畫。
此時,其中一個女孩看見我,從袋子裡拿了兩個沙其馬朝我走來,直直伸出手臂。
「給妳。」
我有在路上碰過兜售自己手作點心的小朋友,通常我不會買。
原因是,孩子會烹飪固然好,但年紀太小把注意力放在賺外快,用來吸收知識的時間鐵定被瓜分走。
除非對方真的需要,通常我會禮貌拒絕。
但在金色夕陽的洗禮下,我的警戒放下,反問她:「那一個要多少錢呢?」
三個女孩同時望向我、大聲回答:
「不用錢唷,因為是媽祖娘娘過生日用的點心呀!分妳!」
「真的呀?謝謝妳們!」我又驚又喜接過。
主動上前的女孩行為舉止落落大方,又問:「夠嗎?妳還要多拿幾個嗎?」
「不了,謝謝妳。兩個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這間媽祖廟,平常日的下午通常沒什麼人參拜。
有的時候,奶奶帶小孫去上香,老人家拿香誠心祈求,孩子則在拜墊上爬、坐、打滾,十分自在,沒有人制止。
看到這一幕,我的內心很感動:
這不僅是一間媽祖廟,更是媽祖娘娘的家,信徒們在神明的家中、神明在他們的心中,大家一起過生活!
我還挺喜歡這種氛圍!
往上幾階,回首眺望那三個女孩的背影,我想,媽祖娘娘一定很愛她們。
而她們長大之後,應該也會成為像媽祖娘娘一樣體恤眾生、有大能的女智者。
突然發現,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融入這個生活圈,並且看見信仰觸及的層次,從觀察者變成真正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