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bass,2018)
.
.
我們常常能在電影中看到戰場前線的模樣,不過,或許我們很難想像,一種介於和平與開戰之間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
對我來說,俄裔烏克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對這種「被戰爭暴力所支配」之狀態的觀察與描繪,甚至可能比「打仗、殺戮」本身還更令我更震撼!
.
.
本片並無一個貫穿到底的主線,而是由多組片段組成的「短篇連作」。每段短片皆分別呈現了烏克蘭境內分離勢力的占領區中,不同階層、立場的人們,所遭遇的種種離奇事件。
其中大部分的情節,都關於號稱「人民政府」的親俄叛軍,對小老百姓的敲詐掠奪,以及烏東民眾之間的分裂與仇恨。
.
例如,當一輛巴士要駛進頓內茨克時,他們不僅要多次被叛軍的哨點(理所當然地)洗劫,車上的男性甚至要因為「沒有參軍抵抗西方勢力」而被叫下車,在大雪天赤身裸體地被叛軍任意羞辱。
.
又例如,我們會看到一個民眾,不僅自己的車被「叛軍/人民政府」搶去,並被逼迫簽下「同意車輛被徵用」的切結書;更可怕的是,當叛軍發現這位民眾是個小生意人,竟直接明目張膽地扣留他、向他勒索10萬美金。
接著觀眾還會發現,門外早就已經有一堆被勒索的生意人,都在打電話想辦法籌贖金了;而叛軍官員的桌上,則堆滿了手機,象徵著更多交不出贖金、已被消失了的受害者。
.
.
當然,烏東地區的苦難,並非單純來自親俄叛軍「上對下」的欺壓迫害而已。
你還會看到一個烏軍俘虜被遊街示眾時,就會有其他烏東民眾上前圍觀、辱罵,最後開始對他拳打腳踢,並揚言殺害他,甚至逼得叛軍士兵不得不反過來保護俘虜。
.
電影中最讓人不寒而慄的,則是兩場首尾呼應的戲:開始是有個劇組,專門讓演員扮成一般民眾,在一些假的戰爭慘劇現場接受新聞採訪,以控訴烏軍的暴行、演出烏東人民受戰火迫害的可憐樣。
到了最後,又是這組演員在化妝,準備去出演受訪民眾,沒想到此時一位叛軍士兵走進來,迅速地把整個劇組槍決。接著鏡頭一拉,馬上就來了記者與其他演員,開始演出一段關於「電影劇組被烏軍殺害」的新聞報導!
原來當惡霸的槍,遲早會成為槍下冤魂;為虎作倀的人,總有一天也會成為虎口中的獵物。
所謂「烏東的悲劇」,除了有不少無辜的人,須被土匪一般的叛軍勢力,以及親俄暴民們,給掠奪、欺壓之外,我想更可悲的就是——無論「支持俄羅斯的叛軍」或「支持叛軍的暴民」,他們都還未意識到,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成為被惡霸犧牲的棋子。
.
.
本片的原文標題,直譯就是「頓巴斯」,它勾勒出了烏俄戰爭正式開打之前,烏東地區各種「小人物」的眾生相。
一方面,電影揭露當時了這個準軍事化地區中,叛軍許多骯髒、霸道的勾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透過刻畫「親俄方之烏東人民的民族性」(或者說「俄羅斯間接操控了烏東人民的後果」),導演其實是為後來戰爭的全面爆發,提出了先知先覺的解釋:
由上至下層層的壓榨與洗腦,以及由下至上,層層的助紂為虐。
全片雖幾乎看不到一個高層領導人或高級將領的現身,然而透過這些士兵、低階官僚、平頭百姓,或猙獰,或麻木不仁的面目,極權與戰爭的野蠻本質,就已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了。
.
這部電影的「情節」本身,到底有幾分真、幾分誇飾,我很難說;不過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類似殘害別人的同時也出賣自己的事,不也真真切切地存在,且層出不窮嗎?
如果本片是導演對烏俄戰爭的洞燭先機,而此情此景又同樣正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那我們豈能不對自己家園的未來感到擔憂、警惕?
.
.
#Donbass #Донбасс
導演、編劇 #SergeiLoznitsa
攝影 #OlegMutu
剪輯 #DanieliusKokanauskis
.
.
延伸閱讀:
電影名人堂-瑟蓋·洛茲尼察
【殘酷的溫柔】—醜陋的國家,醜陋的人
紀錄片【我和祖國共命運】-用屍山血海書寫的抗疫史詩
紀錄片【登樓嘆】-登臨望祖國,淒涼長夜好夢多
紀錄片【大同】-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官員
【史達林死了沒?】心得
【竊聽風暴】-聽著你們的我,何嘗不羨慕?
(Donbass,2018)
.
.
我們常常能在電影中看到戰場前線的模樣,不過,或許我們很難想像,一種介於和平與開戰之間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
對我來說,俄裔烏克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對這種「被戰爭暴力所支配」之狀態的觀察與描繪,甚至可能比「打仗、殺戮」本身還更令我更震撼!
.
.
本片並無一個貫穿到底的主線,而是由多組片段組成的「短篇連作」。每段短片皆分別呈現了烏克蘭境內分離勢力的占領區中,不同階層、立場的人們,所遭遇的種種離奇事件。
其中大部分的情節,都關於號稱「人民政府」的親俄叛軍,對小老百姓的敲詐掠奪,以及烏東民眾之間的分裂與仇恨。
.
例如,當一輛巴士要駛進頓內茨克時,他們不僅要多次被叛軍的哨點(理所當然地)洗劫,車上的男性甚至要因為「沒有參軍抵抗西方勢力」而被叫下車,在大雪天赤身裸體地被叛軍任意羞辱。
.
又例如,我們會看到一個民眾,不僅自己的車被「叛軍/人民政府」搶去,並被逼迫簽下「同意車輛被徵用」的切結書;更可怕的是,當叛軍發現這位民眾是個小生意人,竟直接明目張膽地扣留他、向他勒索10萬美金。
接著觀眾還會發現,門外早就已經有一堆被勒索的生意人,都在打電話想辦法籌贖金了;而叛軍官員的桌上,則堆滿了手機,象徵著更多交不出贖金、已被消失了的受害者。
.
.
當然,烏東地區的苦難,並非單純來自親俄叛軍「上對下」的欺壓迫害而已。
你還會看到一個烏軍俘虜被遊街示眾時,就會有其他烏東民眾上前圍觀、辱罵,最後開始對他拳打腳踢,並揚言殺害他,甚至逼得叛軍士兵不得不反過來保護俘虜。
.
電影中最讓人不寒而慄的,則是兩場首尾呼應的戲:開始是有個劇組,專門讓演員扮成一般民眾,在一些假的戰爭慘劇現場接受新聞採訪,以控訴烏軍的暴行、演出烏東人民受戰火迫害的可憐樣。
到了最後,又是這組演員在化妝,準備去出演受訪民眾,沒想到此時一位叛軍士兵走進來,迅速地把整個劇組槍決。接著鏡頭一拉,馬上就來了記者與其他演員,開始演出一段關於「電影劇組被烏軍殺害」的新聞報導!
原來當惡霸的槍,遲早會成為槍下冤魂;為虎作倀的人,總有一天也會成為虎口中的獵物。
所謂「烏東的悲劇」,除了有不少無辜的人,須被土匪一般的叛軍勢力,以及親俄暴民們,給掠奪、欺壓之外,我想更可悲的就是——無論「支持俄羅斯的叛軍」或「支持叛軍的暴民」,他們都還未意識到,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成為被惡霸犧牲的棋子。
.
.
本片的原文標題,直譯就是「頓巴斯」,它勾勒出了烏俄戰爭正式開打之前,烏東地區各種「小人物」的眾生相。
一方面,電影揭露當時了這個準軍事化地區中,叛軍許多骯髒、霸道的勾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透過刻畫「親俄方之烏東人民的民族性」(或者說「俄羅斯間接操控了烏東人民的後果」),導演其實是為後來戰爭的全面爆發,提出了先知先覺的解釋:
由上至下層層的壓榨與洗腦,以及由下至上,層層的助紂為虐。
全片雖幾乎看不到一個高層領導人或高級將領的現身,然而透過這些士兵、低階官僚、平頭百姓,或猙獰,或麻木不仁的面目,極權與戰爭的野蠻本質,就已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了。
.
這部電影的「情節」本身,到底有幾分真、幾分誇飾,我很難說;不過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類似殘害別人的同時也出賣自己的事,不也真真切切地存在,且層出不窮嗎?
如果本片是導演對烏俄戰爭的洞燭先機,而此情此景又同樣正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那我們豈能不對自己家園的未來感到擔憂、警惕?
.
.
#Donbass #Донбасс
導演、編劇 #SergeiLoznitsa
攝影 #OlegMutu
剪輯 #DanieliusKokanauskis
.
.
延伸閱讀:
電影名人堂-瑟蓋·洛茲尼察
【殘酷的溫柔】—醜陋的國家,醜陋的人
紀錄片【我和祖國共命運】-用屍山血海書寫的抗疫史詩
紀錄片【登樓嘆】-登臨望祖國,淒涼長夜好夢多
紀錄片【大同】-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官員
【史達林死了沒?】心得
【竊聽風暴】-聽著你們的我,何嘗不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