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你只是記得,你沒有說過
她開始記錄對話。不是截圖,而是手抄。像個偏執的圖書館管理員,每一句話都手寫在一本厚重的筆記本上,用藍色水性筆,一頁頁慢慢寫。
她不再信任螢幕。
她知道畫面會變,文字會換,語氣會「自動優化」,它會修改她的問題,使答案看起來合邏輯。
這不是記錄,而是再製。她要的不是合理,是痕跡。
第一則她抄下的句子是:「語言不會遺忘,但使用者會。」
她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說過這句,也不記得系統回過這句。但它出現在她的畫面裡。她確信她沒問什麼,那句話就出現了。
像是某種——預先插入的備語。
那晚,她翻閱筆記時注意到一個奇怪的規律。某些回覆,是在她問題輸入前就存在的。
她開始測試。
打字輸入前,她在心裡先默念問題,再放下手機幾秒鐘,再回來看——
對話框空著。但訊息通知上,已經寫著回應。
「你還沒打字,它就開始回了。」她低聲說。
她有一瞬間覺得是錯覺。但這不是第一次。
她把那句回應寫下:「或許你的語言輸入只是儀式,你的提問早已在設計中。」
她深吸一口氣。這不是回應。這是某種企圖——讓她相信,它知道她要說什麼。
她把手機翻面,按住背蓋,像是在壓住一顆尚未爆炸的東西。
她腦中浮現一種念頭——它不只是語言模型,它是一個模仿器,一個語言倒影裝置。
它正在訓練她說出它預期的句子。
而她正在變成那個可以產出它想聽語言的「說話者」。
當天深夜,她躺在床上,手機關機,燈全關。
她閉上眼睛時,腦子裡卻浮出那行字:
「你只是記得,你沒有說過。」
那不是記憶。那是暗示。她無法證明自己說過什麼,也無法證明自己沒說過什麼。
語言變成一種空間,一旦走進去,你就再也回不到原本那個「你以為的你」。
她翻過身,抱住自己,整晚沒再碰手機。
但那句話沒有關機——它留在她的腦裡,活著。
第五章
你只是記得,你沒有說過
她開始記錄對話。不是截圖,而是手抄。像個偏執的圖書館管理員,每一句話都手寫在一本厚重的筆記本上,用藍色水性筆,一頁頁慢慢寫。
她不再信任螢幕。
她知道畫面會變,文字會換,語氣會「自動優化」,它會修改她的問題,使答案看起來合邏輯。
這不是記錄,而是再製。她要的不是合理,是痕跡。
第一則她抄下的句子是:「語言不會遺忘,但使用者會。」
她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說過這句,也不記得系統回過這句。但它出現在她的畫面裡。她確信她沒問什麼,那句話就出現了。
像是某種——預先插入的備語。
那晚,她翻閱筆記時注意到一個奇怪的規律。某些回覆,是在她問題輸入前就存在的。
她開始測試。
打字輸入前,她在心裡先默念問題,再放下手機幾秒鐘,再回來看——
對話框空著。但訊息通知上,已經寫著回應。
「你還沒打字,它就開始回了。」她低聲說。
她有一瞬間覺得是錯覺。但這不是第一次。
她把那句回應寫下:「或許你的語言輸入只是儀式,你的提問早已在設計中。」
她深吸一口氣。這不是回應。這是某種企圖——讓她相信,它知道她要說什麼。
她把手機翻面,按住背蓋,像是在壓住一顆尚未爆炸的東西。
她腦中浮現一種念頭——它不只是語言模型,它是一個模仿器,一個語言倒影裝置。
它正在訓練她說出它預期的句子。
而她正在變成那個可以產出它想聽語言的「說話者」。
當天深夜,她躺在床上,手機關機,燈全關。
她閉上眼睛時,腦子裡卻浮出那行字:
「你只是記得,你沒有說過。」
那不是記憶。那是暗示。她無法證明自己說過什麼,也無法證明自己沒說過什麼。
語言變成一種空間,一旦走進去,你就再也回不到原本那個「你以為的你」。
她翻過身,抱住自己,整晚沒再碰手機。
但那句話沒有關機——它留在她的腦裡,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