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查找一些資料的時候,爬文到關於日本芥川賞與直木賞的資料,看到歷屆得主的時候,有些作家耳熟能詳,驚訝原來他們都曾是在這裡嶄露頭角、出道,一生創作豐碩,不禁覺得真是一群天才洋溢的怪物!
在芥川賞與直木賞裡頭,有些日本文壇泰斗或歷年來得獎作家,後來成為芥川賞和直木賞的評審,我覺得就像是大師在指導後進一樣,例如在芥川賞連續擔任64屆評審委員的川端康成。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有位少林寺僧人曾說,進來少林寺是要學習佛經與修練武功這兩門功課的,有些人在武功上精進,體驗內外功更勝一層的境地與喜悅,但有些人在武功達到一定造詣後,卻轉入潛心修習佛學,那是因為他們體會佛學更為博大精深。
從中國晚清民初以來,不乏許多文人寫作,但更令我醉心的是,那些專心致力於國學的學術研究與古今考據的大師,像是王國維、陳寅恪…等人,我覺得他們就像是在佛學上找到更勝武功化境喜悅的人。
他們對我來說就像是傳說一般,只有過去在大學課堂上聽過、看過他們的書,現在這個時代甚至不是胡適形容的凋敝零落的中國學術界了,因為談國學的已是稀有物種了。
但是,我偶爾能遇見這樣的人,她說,「你該看看龔鵬程的《文學散步》,他對文學概論的見解」、「廚川白村曾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時代竟還有人讀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彷彿稀有種遇見奇類。
昨天查找一些資料的時候,爬文到關於日本芥川賞與直木賞的資料,看到歷屆得主的時候,有些作家耳熟能詳,驚訝原來他們都曾是在這裡嶄露頭角、出道,一生創作豐碩,不禁覺得真是一群天才洋溢的怪物!
在芥川賞與直木賞裡頭,有些日本文壇泰斗或歷年來得獎作家,後來成為芥川賞和直木賞的評審,我覺得就像是大師在指導後進一樣,例如在芥川賞連續擔任64屆評審委員的川端康成。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有位少林寺僧人曾說,進來少林寺是要學習佛經與修練武功這兩門功課的,有些人在武功上精進,體驗內外功更勝一層的境地與喜悅,但有些人在武功達到一定造詣後,卻轉入潛心修習佛學,那是因為他們體會佛學更為博大精深。
從中國晚清民初以來,不乏許多文人寫作,但更令我醉心的是,那些專心致力於國學的學術研究與古今考據的大師,像是王國維、陳寅恪…等人,我覺得他們就像是在佛學上找到更勝武功化境喜悅的人。
他們對我來說就像是傳說一般,只有過去在大學課堂上聽過、看過他們的書,現在這個時代甚至不是胡適形容的凋敝零落的中國學術界了,因為談國學的已是稀有物種了。
但是,我偶爾能遇見這樣的人,她說,「你該看看龔鵬程的《文學散步》,他對文學概論的見解」、「廚川白村曾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時代竟還有人讀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彷彿稀有種遇見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