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聽到一個故事:
有位號稱參加過十幾次某潛水團的成員,在一次活動不滿意後,憤而退群,還到處抱怨這個團多爛。
身為成年人,你會一次又一次參加一個你覺得很爛的團嗎?
有人打趣說:「該不會是暗戀團主,愛而不得,由愛生恨吧?」
但我思考的點,則是責任感與歸因。
當活動順利,他認為團好;
一旦踩雷,責任就丟給開團者。
然而,潛水員從拿證照開始就被教導:
要能照顧自己,懂得風險評估,面對天氣等不可控因素,也該先衡量自己能不能接受。
🤷♂️潛水活動充滿著許多不可控因素。
你踩雷,揪潛者也踩雷,他同樣懊惱。
就像朋友約你去玩,結果住宿環境或店家服務不如預期——
你會怪朋友很爛、不值得交往?
還是把它當作「蝦」經驗,彼此勉勵下次更會挑,更知道如何溝通、選擇?
如果只想當純客人,那就自己找潛店、自己選住宿,喜歡就留,不喜歡就走。
潛水如生活,抱怨無益。
能滿足於期待就感恩,接受不可改變的,努力於能調整的。
把踩雷當作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
你呢?
遇到不如意的經驗,你會選擇抱怨,還是承擔責任並反省以後如何避免?
前陣子聽到一個故事:
有位號稱參加過十幾次某潛水團的成員,在一次活動不滿意後,憤而退群,還到處抱怨這個團多爛。
身為成年人,你會一次又一次參加一個你覺得很爛的團嗎?
有人打趣說:「該不會是暗戀團主,愛而不得,由愛生恨吧?」
但我思考的點,則是責任感與歸因。
當活動順利,他認為團好;
一旦踩雷,責任就丟給開團者。
然而,潛水員從拿證照開始就被教導:
要能照顧自己,懂得風險評估,面對天氣等不可控因素,也該先衡量自己能不能接受。
🤷♂️潛水活動充滿著許多不可控因素。
你踩雷,揪潛者也踩雷,他同樣懊惱。
就像朋友約你去玩,結果住宿環境或店家服務不如預期——
你會怪朋友很爛、不值得交往?
還是把它當作「蝦」經驗,彼此勉勵下次更會挑,更知道如何溝通、選擇?
如果只想當純客人,那就自己找潛店、自己選住宿,喜歡就留,不喜歡就走。
潛水如生活,抱怨無益。
能滿足於期待就感恩,接受不可改變的,努力於能調整的。
把踩雷當作人生故事的一部分。
⸻
你呢?
遇到不如意的經驗,你會選擇抱怨,還是承擔責任並反省以後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