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龍山又稱里瀧山(標高1062m),位於屏東縣枋山鄉及獅子鄉,為臺灣小百岳之一,乃中央山脈南端的延伸,也是恆春半島上唯一一座海拔超過1千公尺的中級山。山頂有一等三角點,視野遼闊,東眺獅子、牡丹境內山巒綿延起伏之美,南望核三廠、龍鑾潭,西覽臺灣海峽海天一色的壯闊景象,天氣晴朗時,還可遠眺小琉球。
恆春舊稱「瑯嶠」,意為排灣族語的「蘭花」或「合歡樹」。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清廷在此地築城立縣,為屏東地區最早的縣治,因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將其改名為「恆春」。 這裡擁有全台最完整的恆春古城,以及台灣第一個涵蓋陸地與海洋的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自然景觀包括豐富的珊瑚礁地形、多樣的熱帶生態。
上週日適逢921地震26週年,我們在米塔與樺加沙颱風前後的夾縫中造訪恆春半島最高峰—里龍山,當我們站在高處一覽恆春半島海天一色的壯闊景象時,卻不經意發現山腰處有多處光電板設施,附近海域則呈現類似陰陽海的黃色泥流,讓山河為之變色。讓我不禁想起齊柏林為保護台灣生態環境,以鳥的視角,俯瞰台灣山川之美與破壞之深的環境紀錄片—看見台灣,在他辭世多年之後,這個小小多山的國家,是否也遺忘了自然保育的重要?
里龍山又稱里瀧山(標高1062m),位於屏東縣枋山鄉及獅子鄉,為臺灣小百岳之一,乃中央山脈南端的延伸,也是恆春半島上唯一一座海拔超過1千公尺的中級山。山頂有一等三角點,視野遼闊,東眺獅子、牡丹境內山巒綿延起伏之美,南望核三廠、龍鑾潭,西覽臺灣海峽海天一色的壯闊景象,天氣晴朗時,還可遠眺小琉球。
恆春舊稱「瑯嶠」,意為排灣族語的「蘭花」或「合歡樹」。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清廷在此地築城立縣,為屏東地區最早的縣治,因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將其改名為「恆春」。 這裡擁有全台最完整的恆春古城,以及台灣第一個涵蓋陸地與海洋的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自然景觀包括豐富的珊瑚礁地形、多樣的熱帶生態。
上週日適逢921地震26週年,我們在米塔與樺加沙颱風前後的夾縫中造訪恆春半島最高峰—里龍山,當我們站在高處一覽恆春半島海天一色的壯闊景象時,卻不經意發現山腰處有多處光電板設施,附近海域則呈現類似陰陽海的黃色泥流,讓山河為之變色。讓我不禁想起齊柏林為保護台灣生態環境,以鳥的視角,俯瞰台灣山川之美與破壞之深的環境紀錄片—看見台灣,在他辭世多年之後,這個小小多山的國家,是否也遺忘了自然保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