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誰不愛聽「成長」的故事?我們都追逐那些翻倍再翻倍的科技巨頭,那種「只要買進、放著,就一定會贏」的信念,是過去十年最甜美的夢。
但如果今天,我跟你說,你手裡緊握的那張高估值「成長股」門票,它的長期報酬可能被一個更古老、更無聊的指標——「估值」——所決定,你會有什麼感覺?聯準會主席鮑爾最近公開警告美股估值過高 ,這不是一個隨口說說的市場閒聊,這是在提醒我們:那個高光時刻,可能正在悄悄收尾。
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反直覺」的結論:在投資這條路上,「估值」對未來 10 年的實質報酬影響,遠比你追逐的「成長故事」更關鍵。
當前美股的席勒本益比(CAPE)已逼近 2000 年科技泡沫時的頂點 44 倍 ,台股也達到 30 倍左右的高位 。這不是在預測「明天」會崩盤,而是在提醒你「長期均值回歸」的鐵律。實證研究表明 ,在歷史高點重押高估值產業,未來 5 到 10 年的報酬將很可能趨於平庸。
難道我們就要賣光股票、擁抱現金嗎?這就帶出了更深層次的辯證:
1. 全股票配置的迷思與真理:雖然有論文指出,從個人一生維度來看,「全球分散」的全股票配置,其長期累積財富甚至退休後的破產機率都優於傳統股債配置。但這個模型有個極關鍵的前提:你必須能承受資產腰斬 50% 的痛苦而不賣出。對於有「損失趨避」心理的大多數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何況,歷史告訴我們,股票並非永遠是贏家,許多國家曾有長達 20 甚至 30 年的股市實質報酬為負的悲慘紀錄。
2. 債券的機會之窗:由於市場對長期利率的定價調整,現在債券風險溢酬(BRP)已由負轉正。這意味著,現在配置債券能獲得比過去二十年更高的風險補償。對於資金高度集中於美股或台股等高估值市場的投資人,現在是將部分獲利轉入債市,以平衡風險的合適時機。連《持續買進》的作者尼克·馬朱利都「犯了點小罪」,將 100% 股票配置微調為 80% 股票 / 20% 債券。
我們的投資組合需要的不只是「夢想」,更需要「人性」與「務實」。我們無法承受 50% 的跌幅,就不要去挑戰 100% 全股票的極限。市場的高估值已經拉響警報,我們不需要預測下一場危機,但我們需要「防患於未然」,適度調整船舵,從激進的「純成長」轉向「成長與安全兼顧」的配置。
在追逐高成長的賽道上,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你的勇敢,而是來自於你的紀律性獲利了結,並將籌碼分散到無聊但堅實的避風港。
如果你也開始思考資產配置的調整,你會選擇以下哪一種方式來應對高估值風險?
1. 維持現狀,繼續集中投資高成長美股?
2. 效法尼克·馬朱利,將部分資金轉入債券(如中期公債)?
3. 賣出部分美股,轉向估值更低的非美已開發或新興市場?
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老實說,誰不愛聽「成長」的故事?我們都追逐那些翻倍再翻倍的科技巨頭,那種「只要買進、放著,就一定會贏」的信念,是過去十年最甜美的夢。
但如果今天,我跟你說,你手裡緊握的那張高估值「成長股」門票,它的長期報酬可能被一個更古老、更無聊的指標——「估值」——所決定,你會有什麼感覺?聯準會主席鮑爾最近公開警告美股估值過高 ,這不是一個隨口說說的市場閒聊,這是在提醒我們:那個高光時刻,可能正在悄悄收尾。
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反直覺」的結論:在投資這條路上,「估值」對未來 10 年的實質報酬影響,遠比你追逐的「成長故事」更關鍵。
當前美股的席勒本益比(CAPE)已逼近 2000 年科技泡沫時的頂點 44 倍 ,台股也達到 30 倍左右的高位 。這不是在預測「明天」會崩盤,而是在提醒你「長期均值回歸」的鐵律。實證研究表明 ,在歷史高點重押高估值產業,未來 5 到 10 年的報酬將很可能趨於平庸。
難道我們就要賣光股票、擁抱現金嗎?這就帶出了更深層次的辯證:
1. 全股票配置的迷思與真理:雖然有論文指出,從個人一生維度來看,「全球分散」的全股票配置,其長期累積財富甚至退休後的破產機率都優於傳統股債配置。但這個模型有個極關鍵的前提:你必須能承受資產腰斬 50% 的痛苦而不賣出。對於有「損失趨避」心理的大多數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何況,歷史告訴我們,股票並非永遠是贏家,許多國家曾有長達 20 甚至 30 年的股市實質報酬為負的悲慘紀錄。
2. 債券的機會之窗:由於市場對長期利率的定價調整,現在債券風險溢酬(BRP)已由負轉正。這意味著,現在配置債券能獲得比過去二十年更高的風險補償。對於資金高度集中於美股或台股等高估值市場的投資人,現在是將部分獲利轉入債市,以平衡風險的合適時機。連《持續買進》的作者尼克·馬朱利都「犯了點小罪」,將 100% 股票配置微調為 80% 股票 / 20% 債券。
我們的投資組合需要的不只是「夢想」,更需要「人性」與「務實」。我們無法承受 50% 的跌幅,就不要去挑戰 100% 全股票的極限。市場的高估值已經拉響警報,我們不需要預測下一場危機,但我們需要「防患於未然」,適度調整船舵,從激進的「純成長」轉向「成長與安全兼顧」的配置。
在追逐高成長的賽道上,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你的勇敢,而是來自於你的紀律性獲利了結,並將籌碼分散到無聊但堅實的避風港。
如果你也開始思考資產配置的調整,你會選擇以下哪一種方式來應對高估值風險?
1. 維持現狀,繼續集中投資高成長美股?
2. 效法尼克·馬朱利,將部分資金轉入債券(如中期公債)?
3. 賣出部分美股,轉向估值更低的非美已開發或新興市場?
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