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語流境徒手動作整合工作室的沙龍
avatar-avatar
身語流境徒手動作整合工作室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超慢跑」的原始定義是 slow jogging:

•步頻約 180 步/分(小步快頻率)

•速度比快走稍快,強調向前移動

•低強度、可長時間持續,目的在於提升心肺並保留完整的 gait cycle(步態循環)


但在台灣,疫情期間許多人把「超慢跑」理解成原地慢跑:

•沒有位移

•在硬地上長時間反覆踏步

•缺乏足弓與阿基里斯腱的完整能量回彈機制


看似簡單、隨時能做,但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這樣的「原地跑」並不是理想的運動模式,甚至可能帶來額外壓力。



🔹 為什麼原地慢跑不是好選擇?

1. 缺乏完整 gait cycle(步態循環)

正常走路或跑步包含:

-Heel strike(腳跟著地)

-Mid-stance(足弓承重與 coil

-Toe-off(蹬離與 recoil 釋放)

這是一個完整的能量循環,幫助我們有效率、低耗能地向前推進。

原地慢跑因為沒有位移,少了 heel strike 與推進,整個 gait pattern 被切斷。

2. 三大「彈簧」難以發揮作用

步態中的主要 elastic energy(彈性能量)蓄能釋放系統包括:

-足底腱膜與足弓(windlass 機制):在站立期被拉長,儲存彈性能量;蹬離時釋放,推動身體前進。

-阿基里斯腱小腿三頭肌:在落地時吸收能量,再於推進期回饋彈性能量,降低代謝成本。

-髂脛束(IT band):在跑步過程中像大型彈簧,協助張力儲存與回彈。

原地慢跑切斷推進過程,這些結構的 elastic energy 無法完整釋放,張力更容易集中在前足與膝蓋。

3. 壓力分布可能改變

正常步態的重量轉移力線會穿過第二蹠骨,最終由第一蹠骨(first ray)釋放並推進。

原地跑時,力線傾向落在第二、第三蹠骨 → 前腳掌壓力增加。

長時間反覆下來,可能讓蹠骨區、阿基里斯腱、膝關節承受比平常更大的張力。

4. 動作性質錯置

前足著地動作(跳繩、馬克操、拳擊步伐、繩梯敏捷訓練)設計目的:

-訓練足踝爆發力

-建立神經控制與敏捷反應

它們共同特點是短時間、高張力、非耐力型。

若把這類動作拉長時間(例如原地跑 20–40 分鐘),就脫離了設計初衷,只會增加局部負擔,卻難以換取更好的耐力效益。

5. 不符合漸進原則

對於長期無運動習慣或年長者,直接投入長時間原地跑,就等於在毫無準備下承受反覆張力。

正確做法:應遵循漸進式訓練原則,先從步行、基礎肌力開始,再逐步增加心肺挑戰。


🔹 那麼,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快走 20–40 分鐘

-有完整 gait cycle,能量轉換效率佳。

-衝擊低、安全性高,對心肺與肌肉的效益更穩定。

•真正的 Slow Jogging

-定義:高頻率、低速度、向前跑步。

-保留完整 gait cycle 與三大 elastic energy system。

-能兼顧心肺與動作模式的健康發展。


🔹 如果仍然想在家進行超慢跑?

•地面:

-8mm 或以上的瑜伽墊,但緩衝仍有限。

-建議 10–15mm 厚墊(TPE/NBR),或 1.5–2 公分 EVA 拼接地墊,吸震效果更佳。

•腳部:毛巾底厚襪 + 合適慢跑鞋。

•運動後保養:

-可以先針對足底、內側足弓、第一趾、跟腱進行漸進式的按摩與伸展,幫助張力釋放、促進恢復。



✅ 小結

「超慢跑」如果只是原地慢跑,缺乏完整 gait cycle,也無法充分利用身體的 elastic energy(彈性能量)機制。

長時間執行可能導致蹠骨、阿基里斯腱、膝蓋承受更高壓力,對於久坐或年長族群更需謹慎。

快走或真正的 slow jogging,才是更符合人體設計、兼顧安全與效益的選擇。

若真的想嘗試居家原地跑,除了墊子與鞋襪配置外,不妨先從放鬆與伸展開始,再逐步增加運動量,會是更安全的路徑。


📍 台南市東區仁和路49-51F

https://maps.app.goo.gl/vuzhLwgxdyV16qr49?g_st=ipc

📝開幕優惠中,歡迎預約體驗

https://lin.ee/kFIZIXk


#台南東區 #台南徒手 #台南健身

#筋膜放鬆 #運動按摩 #產後調理

#術後訓練 #銀髮訓練 #傷害預防

#身語流境 #徒手調理 #徒手整合 

#動作整合 #動作優化 #力量訓練 

#功能性訓練 #體態雕塑 #空間設計 #bodyechoes #超慢跑 #生物力學

雀雀-avatar-img
雀雀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身語流境徒手動作整合工作室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超慢跑」的原始定義是 slow jogging:

•步頻約 180 步/分(小步快頻率)

•速度比快走稍快,強調向前移動

•低強度、可長時間持續,目的在於提升心肺並保留完整的 gait cycle(步態循環)


但在台灣,疫情期間許多人把「超慢跑」理解成原地慢跑:

•沒有位移

•在硬地上長時間反覆踏步

•缺乏足弓與阿基里斯腱的完整能量回彈機制


看似簡單、隨時能做,但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這樣的「原地跑」並不是理想的運動模式,甚至可能帶來額外壓力。



🔹 為什麼原地慢跑不是好選擇?

1. 缺乏完整 gait cycle(步態循環)

正常走路或跑步包含:

-Heel strike(腳跟著地)

-Mid-stance(足弓承重與 coil

-Toe-off(蹬離與 recoil 釋放)

這是一個完整的能量循環,幫助我們有效率、低耗能地向前推進。

原地慢跑因為沒有位移,少了 heel strike 與推進,整個 gait pattern 被切斷。

2. 三大「彈簧」難以發揮作用

步態中的主要 elastic energy(彈性能量)蓄能釋放系統包括:

-足底腱膜與足弓(windlass 機制):在站立期被拉長,儲存彈性能量;蹬離時釋放,推動身體前進。

-阿基里斯腱小腿三頭肌:在落地時吸收能量,再於推進期回饋彈性能量,降低代謝成本。

-髂脛束(IT band):在跑步過程中像大型彈簧,協助張力儲存與回彈。

原地慢跑切斷推進過程,這些結構的 elastic energy 無法完整釋放,張力更容易集中在前足與膝蓋。

3. 壓力分布可能改變

正常步態的重量轉移力線會穿過第二蹠骨,最終由第一蹠骨(first ray)釋放並推進。

原地跑時,力線傾向落在第二、第三蹠骨 → 前腳掌壓力增加。

長時間反覆下來,可能讓蹠骨區、阿基里斯腱、膝關節承受比平常更大的張力。

4. 動作性質錯置

前足著地動作(跳繩、馬克操、拳擊步伐、繩梯敏捷訓練)設計目的:

-訓練足踝爆發力

-建立神經控制與敏捷反應

它們共同特點是短時間、高張力、非耐力型。

若把這類動作拉長時間(例如原地跑 20–40 分鐘),就脫離了設計初衷,只會增加局部負擔,卻難以換取更好的耐力效益。

5. 不符合漸進原則

對於長期無運動習慣或年長者,直接投入長時間原地跑,就等於在毫無準備下承受反覆張力。

正確做法:應遵循漸進式訓練原則,先從步行、基礎肌力開始,再逐步增加心肺挑戰。


🔹 那麼,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快走 20–40 分鐘

-有完整 gait cycle,能量轉換效率佳。

-衝擊低、安全性高,對心肺與肌肉的效益更穩定。

•真正的 Slow Jogging

-定義:高頻率、低速度、向前跑步。

-保留完整 gait cycle 與三大 elastic energy system。

-能兼顧心肺與動作模式的健康發展。


🔹 如果仍然想在家進行超慢跑?

•地面:

-8mm 或以上的瑜伽墊,但緩衝仍有限。

-建議 10–15mm 厚墊(TPE/NBR),或 1.5–2 公分 EVA 拼接地墊,吸震效果更佳。

•腳部:毛巾底厚襪 + 合適慢跑鞋。

•運動後保養:

-可以先針對足底、內側足弓、第一趾、跟腱進行漸進式的按摩與伸展,幫助張力釋放、促進恢復。



✅ 小結

「超慢跑」如果只是原地慢跑,缺乏完整 gait cycle,也無法充分利用身體的 elastic energy(彈性能量)機制。

長時間執行可能導致蹠骨、阿基里斯腱、膝蓋承受更高壓力,對於久坐或年長族群更需謹慎。

快走或真正的 slow jogging,才是更符合人體設計、兼顧安全與效益的選擇。

若真的想嘗試居家原地跑,除了墊子與鞋襪配置外,不妨先從放鬆與伸展開始,再逐步增加運動量,會是更安全的路徑。


📍 台南市東區仁和路49-51F

https://maps.app.goo.gl/vuzhLwgxdyV16qr49?g_st=ipc

📝開幕優惠中,歡迎預約體驗

https://lin.ee/kFIZIXk


#台南東區 #台南徒手 #台南健身

#筋膜放鬆 #運動按摩 #產後調理

#術後訓練 #銀髮訓練 #傷害預防

#身語流境 #徒手調理 #徒手整合 

#動作整合 #動作優化 #力量訓練 

#功能性訓練 #體態雕塑 #空間設計 #bodyechoes #超慢跑 #生物力學

雀雀-avatar-img
雀雀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