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幫大腦的作業系統,裝上了一個小小的更新檔
剛在書店翻一本諾貝爾獎得主的書,看到一篇附錄的「致辭稿」。
我盯著那個「辭」,辭職的「辭」。
當下 OS 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欸?錯字了吧?」
講白了,我從小到大的認知裡,都是唐詩宋「詞」的「詞」,這才是對的吧?
一個諾貝爾等級的作者,加上一家挺有規模的書店,這種低級 Bug 應該不可能發生啊。
還好我忍住了直接去問店員的衝動,默默掏出手機,跑了一下 Google 大神。
結果,傻眼。
原來是我自己,才是那個需要被 debug 的人。
▍ 原來「致詞」跟「致辭」,兩個詞根本是通義詞。
▍ 更酷的是,在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致辭」反而才是更精確、更典雅的用法。
這件事給我的衝擊,就像是你寫了半輩子的 Code,才赫然發現有個底層的 function 你一直都用錯了,但程式竟然也跑得動。
我們的大腦裡,真的裝了太多這種「理所當然」的 legacy code,從來沒想過去重構它、驗證它。
這也算是一個小提醒吧:
在公開質疑別人「有 Bug」之前,最好先跑一下自己的「單元測試」。
有時候,需要更新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的知識庫。
⚡ 今天幫大腦的作業系統,裝上了一個小小的更新檔
剛在書店翻一本諾貝爾獎得主的書,看到一篇附錄的「致辭稿」。
我盯著那個「辭」,辭職的「辭」。
當下 OS 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欸?錯字了吧?」
講白了,我從小到大的認知裡,都是唐詩宋「詞」的「詞」,這才是對的吧?
一個諾貝爾等級的作者,加上一家挺有規模的書店,這種低級 Bug 應該不可能發生啊。
還好我忍住了直接去問店員的衝動,默默掏出手機,跑了一下 Google 大神。
結果,傻眼。
原來是我自己,才是那個需要被 debug 的人。
▍ 原來「致詞」跟「致辭」,兩個詞根本是通義詞。
▍ 更酷的是,在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致辭」反而才是更精確、更典雅的用法。
這件事給我的衝擊,就像是你寫了半輩子的 Code,才赫然發現有個底層的 function 你一直都用錯了,但程式竟然也跑得動。
我們的大腦裡,真的裝了太多這種「理所當然」的 legacy code,從來沒想過去重構它、驗證它。
這也算是一個小提醒吧:
在公開質疑別人「有 Bug」之前,最好先跑一下自己的「單元測試」。
有時候,需要更新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的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