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觀察者系列】公館圓環公車地下道填平計畫,三大質疑讓各位了解脈絡。
2
【觀察者系列】當情殺重演,制度、文化與人性集體失能
3
為什麼我們都戴著假面?從《假面的告白》看見自我掙扎
4
【觀察者系列】吊車奪命事故:用路人的安全,政府到底何時才會重視?
5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2)
1
【觀察者系列】公館圓環公車地下道填平計畫,三大質疑讓各位了解脈絡。
2
【觀察者系列】當情殺重演,制度、文化與人性集體失能
3
為什麼我們都戴著假面?從《假面的告白》看見自我掙扎
4
【觀察者系列】吊車奪命事故:用路人的安全,政府到底何時才會重視?
5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2)
個人創作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4)
在古悠人的調查下,逐步揭開允家兄妹心理創傷的真相:來自家庭偏差對待與高壓訓練的長期壓力,使兩人陷入競爭與疏離。為幫助他們重拾連結,胡東岳決意運用潛意識對話協助彼此理解。
2025/07/13
1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3)
古悠人為追查允子雯墜樓真相,深入了解允家兄妹的複雜背景。他意外發現允子雯與允翊凱並無血緣關係,兩人卻因父母的嚴苛訓練與偏心比較而逐漸產生隔閡。面對允子雯的絕望與自責,以及允翊凱迴避真相的態度,古悠人意識到,這場看似單純的意外背後,藏著更深層的家庭心理創傷,調查陷入更棘手的困局。
2025/07/10
4
11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2)
本章節描寫了體操選手允子雯墜樓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衝擊。胡東岳從新聞中得知消息,陷入自責與行動的抉擇;醫院裡,允家父母將責任轉嫁到哥哥允翊凱身上,使原本的家庭裂痕進一步擴大。古悠人的現身帶來更多謎團與對現實的質疑,並暗示事件背後另有隱情。
2025/07/06
4
7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1)
當胡東岳接過古悠人帶來的調查資料,他意識到丁筑儀的死因並不單純,從監視器故障到體內檢出的不明藥物,一切指向刻意掩蓋的真相。此時,大學老友管兆申帶著榮獲金牌的體操新星允子雯前來求助,希望胡東岳能協助她。然而,允子雯情緒低落,抗拒諮商,背後似乎藏有不為人知的疑慮。
2025/07/01
9
9
《遺忘師》第四章角色介紹
《遺忘師》角色分析
2025/06/26
7
7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5)
透過胡東岳的引導與袁可欣的真摯告白,方采妤終於卸下心防、釋放情緒,重新找回前行的力量。幾週後,舞台劇演出成功,象徵她逐漸走出陰霾,也在古悠人的協助下即將迎來與失聯父親的重逢。
2025/06/25
6
7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4)
古悠人與袁可欣將狀況失控的方采妤帶往心理師胡東岳的診所。面對好友的崩潰與過往創傷,袁可欣堅持陪伴在側。胡東岳冷靜剖析出她疑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抽血檢查、初步晤談逐步展開,三人共同為方采妤構築起一線希望,也揭開她內心深處未被療癒的痛。
2025/06/22
7
4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3)
古悠人接到袁可欣的緊急來電,才知道方采妤情緒失控,竟出現在夜店。他毫不遲疑地趕赴現場,在騷動人群中將她救出,並與惡徒當場交鋒,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力量。
2025/06/18
5
4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2)
此章描繪了古悠人與胡東岳、方采妤與袁可欣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與心理糾葛。當胡東岳身陷崩潰邊緣,古悠人面臨夥伴失控的無力與不解;而在另一端,方采妤的情緒失衡與人際裂痕,也引發袁可欣的自責與疑惑。
2025/06/15
5
7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1)
女演員方采妤因表演受挫與網路霸凌,情緒變得不穩。古悠人察覺她行為異常,開始懷疑事件背後另有隱情。
2025/06/12
4
6
查看更多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4)
在古悠人的調查下,逐步揭開允家兄妹心理創傷的真相:來自家庭偏差對待與高壓訓練的長期壓力,使兩人陷入競爭與疏離。為幫助他們重拾連結,胡東岳決意運用潛意識對話協助彼此理解。
2025/07/13
1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3)
古悠人為追查允子雯墜樓真相,深入了解允家兄妹的複雜背景。他意外發現允子雯與允翊凱並無血緣關係,兩人卻因父母的嚴苛訓練與偏心比較而逐漸產生隔閡。面對允子雯的絕望與自責,以及允翊凱迴避真相的態度,古悠人意識到,這場看似單純的意外背後,藏著更深層的家庭心理創傷,調查陷入更棘手的困局。
2025/07/10
4
11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2)
本章節描寫了體操選手允子雯墜樓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衝擊。胡東岳從新聞中得知消息,陷入自責與行動的抉擇;醫院裡,允家父母將責任轉嫁到哥哥允翊凱身上,使原本的家庭裂痕進一步擴大。古悠人的現身帶來更多謎團與對現實的質疑,並暗示事件背後另有隱情。
2025/07/06
4
7
【原創小說】遺忘師——被撕裂的榮耀(5-1)
當胡東岳接過古悠人帶來的調查資料,他意識到丁筑儀的死因並不單純,從監視器故障到體內檢出的不明藥物,一切指向刻意掩蓋的真相。此時,大學老友管兆申帶著榮獲金牌的體操新星允子雯前來求助,希望胡東岳能協助她。然而,允子雯情緒低落,抗拒諮商,背後似乎藏有不為人知的疑慮。
2025/07/01
9
9
《遺忘師》第四章角色介紹
《遺忘師》角色分析
2025/06/26
7
7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5)
透過胡東岳的引導與袁可欣的真摯告白,方采妤終於卸下心防、釋放情緒,重新找回前行的力量。幾週後,舞台劇演出成功,象徵她逐漸走出陰霾,也在古悠人的協助下即將迎來與失聯父親的重逢。
2025/06/25
6
7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4)
古悠人與袁可欣將狀況失控的方采妤帶往心理師胡東岳的診所。面對好友的崩潰與過往創傷,袁可欣堅持陪伴在側。胡東岳冷靜剖析出她疑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抽血檢查、初步晤談逐步展開,三人共同為方采妤構築起一線希望,也揭開她內心深處未被療癒的痛。
2025/06/22
7
4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3)
古悠人接到袁可欣的緊急來電,才知道方采妤情緒失控,竟出現在夜店。他毫不遲疑地趕赴現場,在騷動人群中將她救出,並與惡徒當場交鋒,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力量。
2025/06/18
5
4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2)
此章描繪了古悠人與胡東岳、方采妤與袁可欣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與心理糾葛。當胡東岳身陷崩潰邊緣,古悠人面臨夥伴失控的無力與不解;而在另一端,方采妤的情緒失衡與人際裂痕,也引發袁可欣的自責與疑惑。
2025/06/15
5
7
【原創小說】遺忘師——最耀眼的妳(4-1)
女演員方采妤因表演受挫與網路霸凌,情緒變得不穩。古悠人察覺她行為異常,開始懷疑事件背後另有隱情。
2025/06/12
4
6
查看更多
日常散步間
從《The War of Art》看見創作最大的敵人:抗拒(Resistance)
透過《The War of Art》,探討創作者面對內在「抗拒」的掙扎,並從Steven Pressfield顛簸的人生歷程汲取力量。文章不僅剖析書中觀點,亦結合自身經驗談紀律與恐懼、專業與拖延之間的拉鋸。
2025/07/03
6
13
《遺忘師》第四章──寫小說就像練武,是一場心境的修行
為了描寫角色方采妤與袁可欣的故事,作者實地走訪劇團,從採訪中領悟「情感共鳴重於細節描寫」的創作核心。本章聚焦於邊緣性人格障礙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揭示角色心理與誤解背後的傷痕。文末作者亦談及自身練武經驗,將寫作比喻為心法修行,為後續劇情揭露鋪下伏筆。
2025/06/29
8
7
為什麼我們都戴著假面?從《假面的告白》看見自我掙扎
本文深入探討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生平、作品《假面的告白》以及其自殺事件,並藉此引發讀者對自我認同、社會壓力、以及死亡等議題的省思。文章同時分享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突顯人與人之間溫暖互動的重要性。
2025/06/19
10
8
「明日的我與昨日的妳約會」從高壽與愛美的故事中,讓我省思時間是要用在對的地方上。
「明日的我與昨日的妳約會」以京都四季與淡雅色調包圍純愛主題,呈現一段有期限的愛情。導演運用細膩構圖和溫潤配樂,營造出青春純淨、稍縱即逝的氛圍。故事聚焦於主角間命中注定卻有限次數的相遇,帶出珍惜當下與成長的意義。觀影過程中,觀眾不僅能感受愛情的美好與遺憾,也會思考如何用樂觀態度面對人生中的離別與無常。
2025/06/13
6
12
《遺忘師》第三章:跟著創作一起成長,看待事物的方式明顯不同。
臺灣高齡社會詐騙猖獗,許多長者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本文探討以長者為目標的詐騙手法。故事中,銀盾公司以遊走法律邊緣的方式銷售產品,並利用與社會局合作製造權威感,欺騙消費者。
2025/06/09
4
7
《莫斯科紳士》:逆境中的優雅人生
《莫斯科紳士》描繪俄國動盪時代下,伯爵羅斯托夫被軟禁於飯店的故事。即使身陷逆境,主角以自律與樂觀面對生活,並在日常小事中找到幸福與歸屬。書中探討命運與選擇、友情與自我價值,啟發讀者即使無法左右環境,仍能以行動與信念活出屬於自己的意義。作者也結合自身體悟,強調自律、友誼與樂觀是面對人生困難的重要力量
2025/06/04
6
6
寫小說(創作)這條路,雖然難變現,卻讓我體會到吸引力法則。
以「吸引力法則」為主題,分享在方格子創作平台的心路歷程與現實觀察。面對出版困境與創作收入有限,坦言寫作難以維生,但認為創作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追求內在價值與自我實現。透過持續投入與讀者交流,創作帶來正面力量,也吸引同樣熱愛創作的人互相支持。作者鼓勵大家勇於展現自我,珍惜每段創作路上的陪伴與成長。
2025/05/31
6
4
《遺忘師》第二章:生命,是不斷在錯誤與成功中前行
《遺忘師》第二章聚焦台灣早期建築安全隱憂,藉由「輻射屋」帶出角色間的陪伴與支持。故事同時揭示創作的歷程與反思,並於章末埋下之後的伏筆。
2025/05/25
3
4
創作路上的任性與韌性
本文分享創作者在家人及親友不理解的目光下,如何堅持自我理想與創作初衷。面對社會現實,作者反思創作帶來的成長與療癒,並以自身經驗鼓勵徬徨者勇敢追夢、不畏他人評價。文中提及創作對思維、學習的啟發,強調好奇心與行動的重要,並以課題分離作為自我勉勵,期盼在創作路上持續前行、不留遺憾。
2025/05/22
3
3
《遺忘師》第一章:寫故事,其實也是在寫自己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創作小說《遺忘師》的過程和心得,並分享了故事中角色的性格設定與創作理念。文章並藉由角色間的互動,探討親子關係中常見的代溝與溝通問題,以及作者個人對人際關係和創作的體悟。文末並開放讀者分享自身與家人之間的故事和對創作的看法。
2025/05/16
4
4
查看更多
從《The War of Art》看見創作最大的敵人:抗拒(Resistance)
透過《The War of Art》,探討創作者面對內在「抗拒」的掙扎,並從Steven Pressfield顛簸的人生歷程汲取力量。文章不僅剖析書中觀點,亦結合自身經驗談紀律與恐懼、專業與拖延之間的拉鋸。
2025/07/03
6
13
《遺忘師》第四章──寫小說就像練武,是一場心境的修行
為了描寫角色方采妤與袁可欣的故事,作者實地走訪劇團,從採訪中領悟「情感共鳴重於細節描寫」的創作核心。本章聚焦於邊緣性人格障礙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揭示角色心理與誤解背後的傷痕。文末作者亦談及自身練武經驗,將寫作比喻為心法修行,為後續劇情揭露鋪下伏筆。
2025/06/29
8
7
為什麼我們都戴著假面?從《假面的告白》看見自我掙扎
本文深入探討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生平、作品《假面的告白》以及其自殺事件,並藉此引發讀者對自我認同、社會壓力、以及死亡等議題的省思。文章同時分享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突顯人與人之間溫暖互動的重要性。
2025/06/19
10
8
「明日的我與昨日的妳約會」從高壽與愛美的故事中,讓我省思時間是要用在對的地方上。
「明日的我與昨日的妳約會」以京都四季與淡雅色調包圍純愛主題,呈現一段有期限的愛情。導演運用細膩構圖和溫潤配樂,營造出青春純淨、稍縱即逝的氛圍。故事聚焦於主角間命中注定卻有限次數的相遇,帶出珍惜當下與成長的意義。觀影過程中,觀眾不僅能感受愛情的美好與遺憾,也會思考如何用樂觀態度面對人生中的離別與無常。
2025/06/13
6
12
《遺忘師》第三章:跟著創作一起成長,看待事物的方式明顯不同。
臺灣高齡社會詐騙猖獗,許多長者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本文探討以長者為目標的詐騙手法。故事中,銀盾公司以遊走法律邊緣的方式銷售產品,並利用與社會局合作製造權威感,欺騙消費者。
2025/06/09
4
7
《莫斯科紳士》:逆境中的優雅人生
《莫斯科紳士》描繪俄國動盪時代下,伯爵羅斯托夫被軟禁於飯店的故事。即使身陷逆境,主角以自律與樂觀面對生活,並在日常小事中找到幸福與歸屬。書中探討命運與選擇、友情與自我價值,啟發讀者即使無法左右環境,仍能以行動與信念活出屬於自己的意義。作者也結合自身體悟,強調自律、友誼與樂觀是面對人生困難的重要力量
2025/06/04
6
6
寫小說(創作)這條路,雖然難變現,卻讓我體會到吸引力法則。
以「吸引力法則」為主題,分享在方格子創作平台的心路歷程與現實觀察。面對出版困境與創作收入有限,坦言寫作難以維生,但認為創作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追求內在價值與自我實現。透過持續投入與讀者交流,創作帶來正面力量,也吸引同樣熱愛創作的人互相支持。作者鼓勵大家勇於展現自我,珍惜每段創作路上的陪伴與成長。
2025/05/31
6
4
《遺忘師》第二章:生命,是不斷在錯誤與成功中前行
《遺忘師》第二章聚焦台灣早期建築安全隱憂,藉由「輻射屋」帶出角色間的陪伴與支持。故事同時揭示創作的歷程與反思,並於章末埋下之後的伏筆。
2025/05/25
3
4
創作路上的任性與韌性
本文分享創作者在家人及親友不理解的目光下,如何堅持自我理想與創作初衷。面對社會現實,作者反思創作帶來的成長與療癒,並以自身經驗鼓勵徬徨者勇敢追夢、不畏他人評價。文中提及創作對思維、學習的啟發,強調好奇心與行動的重要,並以課題分離作為自我勉勵,期盼在創作路上持續前行、不留遺憾。
2025/05/22
3
3
《遺忘師》第一章:寫故事,其實也是在寫自己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創作小說《遺忘師》的過程和心得,並分享了故事中角色的性格設定與創作理念。文章並藉由角色間的互動,探討親子關係中常見的代溝與溝通問題,以及作者個人對人際關係和創作的體悟。文末並開放讀者分享自身與家人之間的故事和對創作的看法。
2025/05/16
4
4
查看更多
觀察者系列
【觀察者系列】當情殺重演,制度、文化與人性集體失能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2025/07/13
4
1
【觀察者系列】吊車奪命事故:用路人的安全,政府到底何時才會重視?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2025/06/23
6
6
【觀察者系列】公館圓環公車地下道填平計畫,三大質疑讓各位了解脈絡。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2025/06/12
4
2
【觀察者系列】女權真的已經達到平等了嗎?
本篇文章從台灣女性婚後的現實出發,深入探討家務分工不均、生育壓力、職涯受限與社會期待等多重不公平處境,並反思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經濟自主問題。作者以個人經歷和觀察,坦率提出女權議題的爭議,強調唯有夫妻共同承擔、社會結構改善,才能實現真正平等的婚姻。最後提醒理性溝通的重要,並對引發爭議表達自省與學習。
2025/06/10
5
7
【觀察者系列】從台南幼兒園案談社會撕裂:真相何時輸給了情緒?
探討當代資訊傳播中「情緒」如何凌駕於「真相」之上,並分析社群媒體、陰謀論(如QAnon)與假消息對社會撕裂的影響。作者強調,面對片面訊息時,應培養查證與理性思辨能力,拒絕被情緒操控。呼籲大眾用同理心關心他人、回饋社會,不做被煽動的旁觀者,而是成為有覺察的觀察者,共同守護真相與社會健康。
2025/05/29
5
6
【觀察者系列】到底是誰把「煽動輿論」的權力交給了媒體?是觀眾?還是電視台?
本文探討臺灣媒體生態的亂象,從鐘明軒事件、媽媽嘴命案到近期「臺版柬埔寨」事件,批判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犧牲查證、斷章取義、煽動情緒,造成社會對立和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作者呼籲媒體應負起責任,建立更嚴謹的審核機制,並倡導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輕易被媒體操縱情緒。
2025/05/14
4
8
【觀察者系列】「行人優先」——為什麼在台灣只是空談?
臺灣近年來頻傳行人交通事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行人地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臺灣交通環境中,行人面臨的種種危險,包括基礎設施缺乏、違規停車、道路設計不良等,並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後提出改善方案,例如強化法規執法、改善道路設計、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等,期盼創造更友善的行人環境。
2025/05/01
4
2
【觀察者系列】性騷擾帶來的反思:從邊界感開始,學會尊重身體的自主權。
這篇文章探討#MeToo運動,分析性騷擾議題,包含受害族群、加害者心理、事件定義、影響、申訴管道及案例,並提供相關法律資訊及求償時效。
2025/04/06
2
【觀察者系列】當情殺重演,制度、文化與人性集體失能
臺灣近年情殺案件頻傳,本文探討其深層原因,並批判社會現象及部分男性落後的愛情觀,最後呼籲理性看待社會事件,避免盲目追求正義而造成二次傷害。
2025/07/13
4
1
【觀察者系列】吊車奪命事故:用路人的安全,政府到底何時才會重視?
近期交通事故頻傳,本文以一起吊車事故致18歲女騎士死亡的案例為開端,探討臺灣道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相關議題,包含高齡駕駛人安全評估制度的檢討、工程車輛管理的加強,以及相關法規的修訂等。
2025/06/23
6
6
【觀察者系列】公館圓環公車地下道填平計畫,三大質疑讓各位了解脈絡。
臺北市政府計畫於6月28日拆除公館交通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怨。議員苗博雅質疑此舉將惡化交通壅塞,並發起連署反對。此舉影響中永和、新店、景美、木柵等地通勤族,文章整理苗博雅主要論點,包含交通動線、行人通行不便及方案評估爭議等,並提供連署連結。
2025/06/12
4
2
【觀察者系列】女權真的已經達到平等了嗎?
本篇文章從台灣女性婚後的現實出發,深入探討家務分工不均、生育壓力、職涯受限與社會期待等多重不公平處境,並反思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經濟自主問題。作者以個人經歷和觀察,坦率提出女權議題的爭議,強調唯有夫妻共同承擔、社會結構改善,才能實現真正平等的婚姻。最後提醒理性溝通的重要,並對引發爭議表達自省與學習。
2025/06/10
5
7
【觀察者系列】從台南幼兒園案談社會撕裂:真相何時輸給了情緒?
探討當代資訊傳播中「情緒」如何凌駕於「真相」之上,並分析社群媒體、陰謀論(如QAnon)與假消息對社會撕裂的影響。作者強調,面對片面訊息時,應培養查證與理性思辨能力,拒絕被情緒操控。呼籲大眾用同理心關心他人、回饋社會,不做被煽動的旁觀者,而是成為有覺察的觀察者,共同守護真相與社會健康。
2025/05/29
5
6
【觀察者系列】到底是誰把「煽動輿論」的權力交給了媒體?是觀眾?還是電視台?
本文探討臺灣媒體生態的亂象,從鐘明軒事件、媽媽嘴命案到近期「臺版柬埔寨」事件,批判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而犧牲查證、斷章取義、煽動情緒,造成社會對立和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作者呼籲媒體應負起責任,建立更嚴謹的審核機制,並倡導讀者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避免輕易被媒體操縱情緒。
2025/05/14
4
8
【觀察者系列】「行人優先」——為什麼在台灣只是空談?
臺灣近年來頻傳行人交通事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行人地獄」議題。本文深入探討臺灣交通環境中,行人面臨的種種危險,包括基礎設施缺乏、違規停車、道路設計不良等,並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後提出改善方案,例如強化法規執法、改善道路設計、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等,期盼創造更友善的行人環境。
2025/05/01
4
2
【觀察者系列】性騷擾帶來的反思:從邊界感開始,學會尊重身體的自主權。
這篇文章探討#MeToo運動,分析性騷擾議題,包含受害族群、加害者心理、事件定義、影響、申訴管道及案例,並提供相關法律資訊及求償時效。
2025/04/06
2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