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修繕

含有「古蹟修繕」共 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p>在新竹,護城河邊有座精緻小巧的「新竹州圖書館」,即將伴隨新竹人們走過一世紀。因地目認定爭議塵封數十載的它在年輕朋友眼中看來或許有些神秘,卻是許多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p>
Thumbnail
新竹州圖書館失蹤了34年 新竹市一座 1925 年日治時蓋的新竹州圖書館,在 1945 年國民黨來後改稱新竹縣圖書館,在 1984年 3 月竟因所謂縣市分家,新竹縣政府賣給新光人壽,從此原屬於大眾的新竹州圖書館失蹤了: 1984年3月,新竹縣政府將土地與建物標售,最後被新光人壽以6,678萬元標得,打算興建大樓。原本新竹縣政府保證為商業區的土地,但之後新竹市政府認定為機關用地,且新竹州圖書館在1998年被指定為古蹟,不得拆除。對此,新光人壽提起訴訟,經過多年纏訟,此案於2010年三審定讞,新竹縣政府須賠1億448萬多元給新光人壽。(吳君薇,《一座圖書館與一個城市:新竹州圖書館》) 至於新竹縣政府為何可以地方自治到把改應優先歸給新竹市在地的老圖書館,一口氣賣給私人,讓新竹市進入圖書館荒的黑夜,迄今看不到黎明,殊難理解,有賴官方檔案解密。 這兩天新竹州圖書館突然翻醒了,開放參觀;經過了 34 年,新竹市區本來就不大,在這其間,有多少市民經過,見證它的荒廢,五六十歲的人,多會在這裡讀書,徜徉,甚至約會,這是一個有花園的安靜地方,又在市心,更屬難得,含後屋的增建,接近 180 坪。但恐怕永遠再也不屬於新竹市民了,原來開放是多方討論成果,新光人壽仍擁有產權,新竹市政府擁有古蹟,除僵持下去以外,辦法之一就是委外經營活化使用。 豐富的圖書館是作為推動當地文明,累積文明的重要力量,新竹市有全國知名的科學園區,但卻在荒唐官僚作業下失去了城市象徵的圖書館;雖然打開了大門,人潮湧入,封藏的時光流盪出來,閉館重新修整後會只是一個懷念空間而已? 最近一部電影《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呈現圖書館在市民生活裡的重量,當我們看到 1851 年紐約時報創刊以來,一本一本的裝訂成冊架子時,是令人驚奇的,這就是圖書館累積歷史的力量。 相較於新竹州圖書館失蹤了 34 年,以後復活恐怕只有外殼,1925 年起的藏書流落何方?我們對公益的注重程度仍然鬆散,指定古蹟只是保護公共空間的強制方式而已,還好新光人壽沒有連夜自己拆除,像今年過年前新竹市西大路的太原第被地主自拆悲劇一樣,還好我們還擁有老圖書館的外形與失落寂寞的庭院。 一個城市沒有大圖書館,則失去了文明累積的中心與重量,一切來匆匆,去閃閃,什麼都不留,這樣的人類是可悲的,是放棄價值的。新竹市老圖書館的悲劇,活生生上演 34 年,我們看著它荒蕪卻莫可奈何;經濟起飛時代,台灣不缺錢,就是沒有文化累積而已,才會發生公共空間可以私賣現象,蔡政府高層若來新竹一巡,除助選外,會不會以此為誡,幫忙把老圖書館的歷史與散落的圖書找回來,更在全台推動耕耘多元圖書館,累積台灣的文明價值力量,發揮對人才培植、市民們愛去的社區功能呢?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0626/138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