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屬於每個族群的藝術之美—臺北數位藝術節聽障人導覽側記

2018/12/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視覺數位藝術導覽由手語老師與導覽員一同進行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人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損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聽障導覽進行時,同時會有中文導覽以及手語導覽,就像看著中文發音的電影配上了異國語言的字幕。筆者在紀錄導覽的過程中,因為聽得見也聽得懂中文,因此視線上的注意力全放在手語翻譯員生動活潑的雙手動作上,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手語老師與導覽員一同為參與者進行導覽
一般大眾聽導覽時,習慣專注於展覽作品本身,保持視線所及是最佳畫面、能看到完整的作品,是看展的第一原則;此外,由於是透過聽覺接收導覽內容,因此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都不受影響。
而聽障導覽不同的地方在於,導覽者和觀展者必須保持可看見彼此的視線距離,確保聽損者能夠看見手語導覽員的手部動作。除此之外,聽損者還必須同時保持視覺注意力於作品上,讓導覽者可以傳達正確的導覽資訊給聽損者,進而理解導覽內容。
手語是一個非常動態的語言,除了手部動作外,也搭配了由嘴巴做出發音動作、但不發出聲音的形式,以及豐富的臉部表情,以便營造更完整的情境,更貼切傳達想表達的事物,是一個極為依賴視覺的語言。這與筆者一般的生活經驗非常不同,所以在整個導覽中,比起看作品、聽作品的導覽,更令人關注的是聽損者怎麼去看展場裡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形式是否能在抽掉聽覺時、抑或是透過聽覺與視覺之外的形式,將作品本身欲表達的意義,百分之百傳達給聽損者進行完整的理解。
民眾透過聽覺體驗作品《逆向手語歌 》
其中,作品之一的《逆向手語歌》,便是回應近期一起青少年以語音訊息灌爆聽障舞團臉書粉絲頁的事件。作品發想為以聽障者的立場去重新演繹流行歌,表現形式是將手語錄製成語音訊息,讓具有聽覺能力的觀展者進行閱聽,視覺上則只有語音訊息的圖像,內容是手語過程中產生的拍打聲以及白噪音,去回應青少年以語音灌爆聽障舞團臉書專頁事件。
這個作品藉由讓擁有閱聽能力的人,無法只透過視覺上的線索就迅速得知歌曲名稱或旋律,只能透過視覺上不同長度的語音訊息圖像來認識作品,進一步讓觀展者針對聽覺去進行感受。
筆者很好奇這個針對聽損者所設計的作品,聽損者會如何理解?經過簡單訪問後,觀展的聽損者表示,此作品因為是針對具有聽覺能力的人所特別設計,但身為聽損者卻無法體驗這個作品而感到可惜,希望作品也有機會能透過視覺或其他感官的形式呈現,去強調逆向的諷刺。
參與者透過手語詢問手語老師有關展覽的問題
美國國會於1990年通過了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美國殘疾人法案),其中規定所有的音樂演出都必須給聾啞人士提供翻譯。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展覽,也特別規劃了非視覺數位藝術的導覽活動及聽障導覽,除了提供不同感官的導覽體驗,也顧及到少數聽損者的閱聽權利。
參加此次的聽障導覽,筆者也同時學習到身為閱聽者,與聽損者一同參加展演時,應保持什麼樣的禮儀。期待在未來,臺灣的任何展演活動,都能為不同族群提供閱聽的服務。
展場裡觀看作品《Sunspring 》的觀眾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chun
2chun
目前於整合行銷+跨國商務公司擔任專案經理, 喜愛電影、紀錄片、韓劇、韓國綜藝節目, 以及各種非主流冷門的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