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愁生漏短..弔影分付塵...

何愁生漏短..弔影分付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本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作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之德國哲學家,其賦予「人」之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親在(Dasein)」,意義即是指人必須不斷地親臨「存在」,同時人意識到「親在」是向死存在,承認並直面死亡,人才能擺脫對死亡之焦慮和生活之瑣碎,唯有這樣,人才能自由地做自己(being itself)。然而更早提出以理性來直面「亦生亦死,生死同程」之說的希臘先哲蘇格拉底(Socrates,469 BC-399BC) ,其詮釋人生是一場大病,而死亡則是痊癒,當靈魂因死亡而離開肉體之牢籠時,人才能真正完善之。觀乎先賢之言,姑不論生死是否一如彼岸之於此岸或泯物我於晝夜流轉之間,死亡皆不外乎是絕塵在深淵的孤獨裡 !

「夫生死,生有情有受,死無為無形,生死自古以「道」存,生死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生死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此為東方老莊之生死哲學論述,以「道」之無始無終寓萬物之生死方圓,乃是因應自然之順化而死生自滅。同時,「道」之廣越義和內涵義即在於其「無所不處」之普遍性,強調萬物通而為一,物我相依之共生共滅,無所異分與天地大化合流之。而生死乃命也,是自然萬物永恆之規律,生死一如夜旦之常,以此賦予生死之自主性有了普遍之意義,亦說明物物以平等之獨立性和諧共存,唯有「物我相泯」之生命精神的普遍性才能使各生命體彼此關照,互成一體,臻於物我兩相忘之「外生死」最高哲理境界。觀乎東方哲學之生死議題,具有一種虛靜觀照之感,坐忘生死,溶物我於天地之大爐,既委清塵又能望忽宇宙萬物之大觀 !

嘗試言之東西方哲理有關「生死」之詮釋,是知生死問題從來是人之最悲大、難解之議題,人之以生、以死終究難免揮涕、極悲於永幽斷格之路,是以悅生惡死是常情,唯有人對「生、死」之有待,關照人的生命存有,領悟生命之價值,才能善吾生者,進而用之體會人之「親在」既是一個主體存有,如能達觀看待「善死」,以一種「先設概念」之蘊涵,將死亡看作是客體,「主、客」二元和諧之存與「生、死」共相依,既能建設「親在」生命之自主性,亦可將「死亡」善看是一種自然之現存狀態,了解「死亡」是一種處於身體之外又可呈現在眼前、是可被觀察之客觀現象,唯有如此,方能在操煩「生死」之際習得知命安命,亦能解緩人對死亡之不可逆性與恐懼不安之感,此即是莊子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而不能入也」之生死懸解之道。

avatar-img
人間有乘除的沙龍
3會員
37內容數
人間有乘除,生死有流轉,生命四有次第循環: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是謂無始無終..觸筆何須罣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間有乘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來自有的“所思所能”捕捉到的, 是看似住在景點中的那一剎時光陰… 目光拂過色彩, 也為自然生有的情感賦予了不斷出發的動力… 漫行Mount Rainer’s Sunrise Trails, 面對高聳的雪山,浮雲一拜… 釋放的生命加減, 有何糾解?有何怨嘆? 都已過太虛…  
只為當下..趁風顛揚起…   那時一日..卷身在柔絲雲波中… 回首見著..你呢喃中的初影…   那時一月..長是人向千里無休… 不為成淚..只為輕觸你的妝樣…   那時一年..問院落春暮如何… 不為孤眠..只為寫著你的流景…   那時一世..我細算浮生千萬縷… 不為幾多時..
從來自有的“所思所能”捕捉到的, 是看似住在景點中的那一剎時光陰… 目光拂過色彩, 也為自然生有的情感賦予了不斷出發的動力… 漫行Mount Rainer’s Sunrise Trails, 面對高聳的雪山,浮雲一拜… 釋放的生命加減, 有何糾解?有何怨嘆? 都已過太虛…  
只為當下..趁風顛揚起…   那時一日..卷身在柔絲雲波中… 回首見著..你呢喃中的初影…   那時一月..長是人向千里無休… 不為成淚..只為輕觸你的妝樣…   那時一年..問院落春暮如何… 不為孤眠..只為寫著你的流景…   那時一世..我細算浮生千萬縷… 不為幾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