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心理治療的慵懶氛圍

2022/06/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Diego Ph by unsplash (sunset)
偶然跟國外的朋友聯繫上,他說我給他 vibe 的感覺,一種慵懶又不失溫暖的感覺,而我從未想過這樣的特質會在我身上出現。
也許你可以想像一下,坐在你面前的人,他總穿著不那麼正式的服裝,長袖襯衫從不紮進褲子(最近偶爾會紮進褲子),習慣將袖子挽起至手肘處,翹著腳的坐姿,身體總靠在柔軟的椅背上。
這是你們第一次見面,很快地你感覺到他的冷漠、不易親近,也覺察到自己有點緊張,不確定這樣的緊張是來自陌生還是冷漠。
在談話過程中,你會看見他,時而雙腳平放落在地板上,時而雙手放在大腿處的書寫區,時而將雙手放置後腦勺,時而轉動手腕,時而手指與手掌相互摩擦,時而左手拖著下巴,不過這些動作沒有頻繁到好像動來動去。
你會聽見他緩慢且低沉的聲音,時而提高音量,時而調整話語的速度,時而停頓,時而確認你的身體發生什麼事,時而確認你的感受,也說出他的感受,偶爾也會聽他說些跟晤談內容,好像有關又無關的故事。
你的身體、你的聲音、你的情緒、你的話語、你的眼神、你的呼吸......都在這裡,他透過感官與語言,時而靠近你,時而靠近自己,在這來回過程中,使雙方都能感受到身心受到調節的片刻。在這過程中,其實正使用著共同調節的互動,藉此來讓彼此身心穩定及對安全感的連結。
以下摘自 Dr. Arielle Schwartz 針對創傷壓力症候群與複雜性創傷所提出共同調節的方法,供讀者們參考。

共同調節 (co-regulation)

共同調節 也稱為相互調節或社會情感調節,可以定義為一個人的自主神經系統與另一個人的自主神經系統敏感地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促進彼此情緒平衡與身體健康。簡而言之,我們人類彼此之間緊密相連,並以多種方式相互影響,通過對身體意識來實現共同調節。如治療室裡,是兩個人的交流而非個人治療。治療師與案主透過非語言信息,如眼神、語調、表情、溫度、相互影響彼此。透過共同調節,促進連結,幫助進入更深層的治療。治療中,若情感與身體感受被忽略或失調,可能帶來治療的阻抗。
共同調節也讓我們在其中學習社會參與,這是腹側迷走神經很重要的觸發元素。我們可以學習到無條件接納、同情地對待身體或情緒的痛苦經驗、覺察身體感受。希望透過治療情境學習、感受到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在治療情境外,當遭遇困難,也能幫助自己感到安全與連結感。我們要如何進行共同調節?
共同調節的步驟:
  1. 注意自身身體與感官感受(Notice your own body and sensations) 注意到身體怎麼了? 連結情緒容易抑或困難? 感到心跳很快,還是感到頭暈、疲倦? 感到放鬆抑或焦慮? 治療者的經驗如何連結案主的神經系統狀態? 你如何知道你是安全的? 您是否需要調整姿勢、移動身體、改變呼吸方式,以連結社會參與的神經系統?
  2. 觀察對方神經系統的活動(Observe the client’s nervous system arousal) 觀察對方的自主神經相關線索。如看起來焦躁不安、煩躁還是有困難靜靜坐著? 或異常靜止、昏昏欲睡? 姿勢是否僵硬?直立還是癱倒狀態? 語速的快慢? 眼神接觸?呼吸的快慢與起伏?
  3. 提出自己的覺察並讓對方知道(Offer your awareness) 自己主動提出或邀請案主分享所觀察到的情緒、感覺變化。探索案主的自我意識和你的觀察是否相同。將注意力放在觀察這些變化與當下討論的內容是否有關?
  4. 反映且接受(Reflect and accept) 回應、理解且接受案主的感覺與情緒,對其不加以批評。如任何情緒都是有意義的,情緒的背後可能還隱藏著其他情緒,跟著並鼓勵案主去探索。除了語言外,亦可透過語調、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訊息,回應案主經歷的事件。
  5. 探索關係裡的相互調節(Explore regulation in relationship) 透過觀察案主對空間、與人連結的需求,辨識案主在治療中的交流(參與和逃離)的狀況。如,探索彼此坐著的距離是否適當,亦可探索面對面站著的感覺。留意眼神的接觸帶著什麼樣的需求,時而接觸,時而瞥向他處或遠方,詢問對方並表達「我都在這裡」、「這裡是安全的」......等等。在關係持續互動過程,如何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來保持與自身的連結?
這是一種著重當下的心理治療氛圍,並非完全跟隨著治療計劃前進,而是視當下情況,給予介入。從看似散彈式的治療,逐漸聚焦在生命的主軸上。

慵懶溫暖的氛圍從冷漠而來

也許您會很難想像將慵懶溫暖嚴肅冷漠聯想在一起,更難想像這些特質會在一個人身上同時自然地展現。依筆者經驗,在學習共同調節之前或同時,個人內在的練習是必要的。那要如何練習?
可以從二個方向著手,擴展內在涵納空間建立自我安全感,如此,才能從原本就存在的冷漠、退縮隙縫中,自然地透露出隱藏的溫暖。當涵納空間(冷漠)變寬廣,安全感(溫暖)也會逐漸自我形塑,這二個方向亦是相互重疊與影響。
涵納空間的擴展
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概念出發,神經系統如層層的能量井般,透過每次來回擺盪的擴展,給予身體時間去完成某些未完的動作,以逐漸走向深層的能量井
隨著廣度與深度的探索,即持續運用擺盪滴定的技巧(可參考 看著身體,拾回涵納創傷的自癒力),使得神經系統在面對激動狀態的內在壓力時,能夠不斷擴展,逐漸承受並整合激動能量,以支持身體恢復連貫性的狀態。
連貫性是跨身體各系統之間的一致性。透過身體觀察與情緒觀察,如觀察呼吸的品質、肌肉活動、心率、皮膚顏色轉變或觸碰等,來追蹤衡量身體連貫性的程度。如果所有身體次系統具有高度一致性,那麼身體就更容易發揮作用。如果所有身體次系統一致性低,如創傷讓身體處在不連貫、解離的塊狀狀態,使得我們分散注意各次系統的運作而出現過度激發或凍結僵直等不適應症狀。
當身體次系統來到高度一致性時,會讓我們感到完整,即感到連結、敞開、和諧、參與、接受、慈悲、同理、存在等,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副交感神經)與人際關係達到和諧、有彈性狀態(Daniel Siegel,Mindsight 第七感)。
自我安全感的建立
我們都會因創傷經驗而存在著未長大的自己,讓現在長大的自己成為小孩的自己安全堡壘。所以,不只是讓此時此刻的自己有安全感,也須讓小孩自我有安全感,因為只有您是唯一最了解小孩自我的人,也因如此,通常最不能原諒、抗拒、不信任、恐懼的也是自己。
當願意承認內在的脆弱與不堪時,可透過自我擁抱(self holding)、追蹤感官感受(tracking sensations)、定位(orientation)、根植大地(grounding)等方式(可參考 看著身體,拾回涵納創傷的自癒力),協助逐漸因應身體的高度激動能量且提升對身體覺察的意識。
這是對此時此刻自己的照顧,唯有持續增加此時此刻的涵納,才有勇氣面對停留在過去那一刻小孩狀態的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K會員
162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