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了解的我們:在修心理學之前,你了解過什麼?│《心理學的法則:101個了解情緒,破解人性的黃金法則》書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沒想到連前陣子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也懂去玩這一套!發現何瑞之 (賀軍翔) 跟 Rebecca 在辦公室戀情後,簡慶芬 (林依晨) 對他說:「我是真的有考慮去修心理學,看能不能當個心理諮商師之類的喔!」

raw-image

事實上,會聊天或喜歡喇滴賽,跟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往往是兩回事。

記得唸大學的時候,有一位很愛跟學生聊天的教授就跟我們坦誠說,他以前是要走接案路線的,但後來發現自己做不來,反而做研究更適合他的個性。

在大學裡 (心理所、諮心所或臨心所),會去做治療工作的教授其實只是一小撮,更多的教授跑著質性、統計、混合研究,探索著教育、認知、情緒、發展、行為、犯罪、市場、文化、社會、神經等各式領域的新知,並把它們應用到不同的場域中。

或反過來說,要當一名「夠好的心理師」,就專業上亦需要涉獵上面種種知識領域,才能夠以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案主的處境。而更多是書本上學不到,只能在實務的前中後不斷磨練,如倫理、情緒穩定、覺察力與人格特質等。

我很喜歡作者 Tim Bono 提到:「你無法事事擅長,也無法事事感興趣──一名臨床心理學家當然也可以同時通曉諸多心理學分支,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當病人需要更專業的協助時,還是要將他們引薦給受過專門訓練、富有經驗的專家。」(p.207)

就好比我只有醫院及診所的經驗,很少接兒童個案,也不熟練認知行為取向......若是面對我不熟悉的場域問題、個案類型及治療取向,基本上我都會轉介給相關專業的同行。

作者也引用 2011 年美國 APA 的勞動力研究中心的調查,原來只有 5.7% 的美國心理學家是獨立執業的 (想像中自由地接案的那群心理師),有 8.1% 都在高中小學教育系統內工作,14.3% 是在醫院工作 (類似台灣的臨床心理師),高達 20.8% 是在公司或政府機構工作,且有 28% 是在大學裡進行學術研究 (教授或研究員)。

因此,最後想跟各位讀者和簡慶芬 (林依晨) 說:

與其去想自己要不要當心理師 (心理師只是心理學相關工作中的一塊),不如先去心理學的市場及餐廳多逛逛,看看自己對哪一個領域有興趣、被哪一種研究所吸引、感受一下哪個場域較適合自己,並像佛洛姆說的,要現實地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狀態!

📚抽書步驟123 📚

1. 追蹤我的臉書
2. 在臉書本書的貼文,留言標記一位好友
3️. 按讚 + 公開分享貼文 (這樣我才確定有你)
※活動期間:今天起至 5/26 (日) 晚上11:59 PM 截止

我將抽出2位幸運讀者,由 原點出版 免費贈送《心理學的法則:101個了解情緒,破解人性的黃金法則》,結果將於05/27 (一) 晚上 10:00 PM 於臉書公佈。
※寄送限台灣。如得獎者因招領逾期被退件,不會補寄喔!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 及 Threads: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