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讀什麼?熟齡閱讀市場3大趨勢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某日在咖啡店,隔桌一位銀髮男士桌上疊了幾本財經雜誌,邊喝咖啡邊細讀、貼標籤。紙本雜誌雪崩凋零的年代,作為媒體工作者,深知此景稀有可貴,忍不住偷瞄追索此位知音。

十分鐘後,他的朋友來了,兩人從烏俄戰爭談到AI發展,應是生意夥伴。原來,這位男士剛剛正用雜誌準備「談資」,先做好功課才上路。

這位男士的閱讀風景,讓我想起許多台灣四五年級熟新齡世代的特質縮影:凡事認真,甚至有點用力。


因其成長的年代,是一個開疆闢土的時代:台灣第一次,擁有那麼多「開始」——國民教育開始普及、經濟開始起飛、西方思潮開始導入、民主化開始啟動。當社會面臨劇烈的重新設定,前人的經驗不足應對,他們習於靠自己找路。沒有網路的時代,書,常扮演最重要的啟發角色。

當戰後嬰兒潮的青年,而今已白髮,又再次躬逢其盛:台灣將在2025進入超高齡社會,整體人類也處在前所未有最長壽的時代,百歲人瑞不斷破紀錄。這次,是人的活法要重新設定:如果多出來三十年以上的壽命,應該怎麼活好?


熟齡閱讀三大新趨勢:逆齡科普、照顧者療癒、做自己與愛自己

天下出版總編輯吳韻儀分析,新熟齡世代是習慣從書裡找答案的世代。以育兒或擔任管管理職為例,80+輩也許求知是口耳相傳,但50+可能都有自己找書看的經驗。因此,當此輩人面臨老後的新人生階段、身心狀態都在轉型時,也會從書中尋求全方位的解答。

因而,近年來在台灣書市中,跨域的「熟齡學」如雨後春筍冒出。綜觀此類暢銷的書籍,可分為三個主題:健康照顧、自我療癒、新生活主張。


1.健康照顧:逆齡科普,活躍老化


健康是人類不變的追求,以前即有一定的閱讀群眾,並非新的議題。只是,以前多半是綜合不分齡的養生學,最具代表性的乃是2007年暢銷的《不生病的生活》,訴求整體的健康生活。


raw-image

但近一兩年的新現象,聚焦「逆齡防老」的科普、醫普書開始受到歡迎。

例如,哈佛大學遺傳系教授辛克萊的《可不可以不變老》,從生技醫療研究訴求「老」未必是自然的結果,而像疾病可以治癒,暢銷超過兩萬冊;黃惠如的《慢老2.0》則是綜合最新醫學研究,提出「縮短老年期,延長健康中年」的生活實踐,實用性強,也在排行榜前三名。


其背後的概念,即是世界衛生組織訴求的「活躍老化」(Active Aging),意即年齡數字很已很年長,但身體卻能健康,如英國女王過世前兩天仍能接待外賓即最佳案例,是目前熟齡族追求的共同夢想。


2.自我療癒:照顧者的同路歷程


過去,心靈類書籍閱讀的類型曾很流行「勵志」,但對熟齡族來說,走過人生風浪,此階段已轉向更重心靈的「療癒」。其中,新的類型即是照顧者的書寫,此亦因應社會變遷而來,包括張曼娟《我輩中人》、吳若權《換我照顧你》、楊月娥《不逃跑的陪伴》等。

raw-image

根據統計,全台共有114萬名照顧者,老老照顧成為常態。這歷來最高的照顧者數字,即代表有多少需要被療癒與修復的心。

曾有一位女性熟齡讀者和我說,她需獨自照顧公公、婆婆十餘年的時間;實在超過身心負荷,但她不敢抱怨,怕先生聽了會難過。於是,只能和家裡的那隻狗說話。當家中那隻狗也過世時,她就崩潰了。坊間雖然有照顧者團體,但未必人人有時間參加。這時,她閱讀了張曼娟書寫照顧父母心路歷程的《我輩中人》,深深感到被理解。說不出的苦,透過作家之筆得以釋放。


3.新生活主張:愛自己

至於新生活主張,並不是一般書店的分類,是筆者自行分類的新命名,因我覺得這類型格外有趣。如前所述,50+世代人生前半場多半是用力認真付出的一族,職場打拼、奉獻家庭,許多人為了社會價值而活,到了熟齡時多半會開始反思:「 我自己呢?」

raw-image



於是,放下社會期待,做自己、愛自己,略有叛逆的主張通常很受歡迎,如高愛倫的《誰都希望從一而終,但是也得饒過自己》訴求「移除別人給的或自己落下的磕磕絆絆,饒過自己」的新態度​




raw-image



彭菊仙的「50歲後我出去一下」,談的是空巢期女性如何「放下媽媽、太太、媳婦角色做自己」皆屬此類作品。

此類讀者的閱讀動機,乃是透過意見領袖的新態度,給予自己勇氣做人生新嘗試。




閱讀社群媒體化:讀臉書也是讀書,斷捨離是不變主旋律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閱讀也多了跳脫紙本書外的可能,更多熟齡族吸收知識的來源是手機。

天下文化總編輯吳佩穎觀察,「閱讀社群化」的現象相當顯著。許多作者、意見領袖已經在社群媒體上先把想法和讀者溝通,而後才累積成書。上述暢銷作者幾乎無例外,因而,「讀臉書」與「讀書」的關聯,在熟齡讀者中將更加密切。

此外,2017年來,台灣陸續成立多家專屬服務熟齡族的「熟齡媒體」,加速了熟齡閱讀的活躍性與知識的多元性,社群媒體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網路閱讀的模式與書截然不同,以單篇文章為主。相對來說,大家並不追求單一作者,而是選擇自己有用的內容;所有的書,則會被拆成單篇書摘,短兵相接,編輯的標題反成為是否閱讀的關鍵。

如果以電影鏡頭做比喻,書如長鏡頭,網路文章就是「局部特寫」。如以「點閱率」這個鏡頭看,什麼關鍵字是熟齡族的心之所向呢?

筆者觀察,無論是哪家媒體,在網路文章中有個絕對不敗的三個字,總易能得到點閱率青睞:「斷捨離」

斷捨離分為兩種,到了人生下半場,許多人會重新整理家庭空間,需要空間上的斷捨離。另一種則關係的斷捨離,包括婚姻、友誼的重新整理。有回《50+》的小編在官方粉絲團上發問:「50歲後,你最想要斷捨離的是?」不到一天就有破千則留言,回應十分踴躍,且最多人的答案不是物品,而是「老公」......。這個幽默的答案也反映了熟齡族的心境:渴望能放下對物與人的執念,人生按下「RESET」鍵,有個新開始。


無法被數據紀錄的地下社會:LINE的長輩歡樂世界


最後,我想提一個通常不在閱讀討論範疇、卻極為普遍一個新趨勢:LINE流傳的地下短影音。

近來,我常收到的長輩從LINE傳來心靈雞湯、笑話、奇人奇事等短影音,許多來自抖音存取下的轉發。蓮花問早安長輩圖已經過時,到拜登和川普接吻的AI圖片才是新潮。因都在個人群組中,它難以被計數,卻像是一個娛樂的地下社會,成為許多長輩的分享日常。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3年的調查,台灣明顯的數位落差發生在70歲。當讀文章已吃力、查找網站更費心,此時的高齡長輩每天能笑,恐已比積極的學習更需要。


此時閱讀的意義,已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更像是一種陪伴,告訴家人或告訴自己:我還「存在」。


原文刊載於《文訊》5月號,〈一個作家的老後:樂齡生活與身心養護〉專輯〉,原標題為:「活到老讀到老:熟齡閱讀市場觀察,以及跳脫紙書的閱讀可能」)




15會員
3內容數
我們的未來會活得比想像中久,好多事情要重新學!正職工作是遠見天下文化《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這兒是我的B面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