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零基礎理財(4)這樣配股債,財富穩穩來

2019/11/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談到股債配置,在投資學中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檢視許多朋友實際的手中持股,有按此原則執行的實在少之又少,大多是大象腿般的偏重某種類股,或是某種產業,原因之一不外乎是投資該類股/產業有獲利經驗,因此特別有信心,所以並沒有注意到,在沒有股債配置的狀況下,萬一股災發生,將難逃全部套牢的命運。
其實,想投資獲利並不需要這樣投機的作法。
在過去將近 40 年中,巴菲特成功為波克夏公司創造了2,000 倍以上的驚人報酬,他說:「我只做兩件事,一是資產配置,一是選好管理公司的經理人。」
如同前一篇不論任何年齡,簡單兩步,投資輕鬆起步提到,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在選股擇時,而在於股債配置,不只持有股票,更加入適當比例的債券,在上漲時能參與獲利,下跌時又能相對抗跌,達到長期穩定獲利的目標。
加入適當比例債券,有更好的保護作用
有許多投研機構做過實際回測,以美國為例,純股票的年化報酬9.56%,如果加入適當的債券比例,將不影響整體投組的獲利太多,例如加入10%債券也有9.28%,加入20%債券也有8.98%。
而在大跌時,卻能有效減少4~5%的下跌幅度。例如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期,若加入10%債券,比純股票的投組減少4.31%的跌幅;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若加入10%債券,比純股票的投組減少4.73%的跌幅。
所以股債配置能帶來的保證是,你決不會是損失最多的人。這對於投資人在心理上會有安定的作用,有助於避免恐慌殺出的非理性投資決策。
按照持有資金時間,評估股債比例
另外,關於股債比例的考量,除了上一篇提過的年齡原則,另有一個因素也值得評估,是關於使用金錢的時間點。
如果是近一年內要使用的資金,與十年都不會動用的資金,兩者相比,後者更能承受較大的波動。
因此即便是相同年齡的人,在不同的持有時間下,也應有不同的配置比例考量,舉例如下:
一年後使用的資金,建議極保守,100%債券,或是定存
三年後使用的資金,建議70%債券
八年後使用的資金,建議20%債券
以此類推,可作為評估股債比例方式之一,但十年以上仍建議持有至少10%~20%債券比例(理由同前述)。
股債配置考量:資產類型﹑區域
而投資配置需要考量的有以下幾種:
資產類型:股票,短期/長期政府債券,不動產證券(Reits)。
區域:美國與非美國。
全球配置策略
根據Vanguard基金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在«約翰伯格投資常識»中提到,近10年來,許多財務顧問與投資人主張的廣泛全球投資組合,大體上已經被3種基金模型投資組合取代:
33%債券指數型基金
33%美國股票指數型基金
33%非美國股票指數型基金
這3種基金投資組合的配置,基本上是建立在涵蓋全球的股票資本市值架構上。
另一位知名財經作家綠角先生也建議,全球性配置,才是引導投資人渡過市場波動的衡定指南針。參考性配置例如:
股票:美國、歐洲已開發市場、亞太市場、新興市場
債券:美國公債、國際公債
區域型配置策略
而相對於全球配置,約翰伯格對此則另有不同見解,他在書中提到,即便要包含非美國區域,也不要超過投組20%。
他甚至更傾向僅需持有美國股票及美國債券的組合。理由是美國機構的健全程度,大體上是世界首屈一指;美國企業的半數收益與利潤已經是來自海外,GDP(國民生產毛額)成長速度,勝過其他已開發國家,甚至更快。
由過去實際報酬率來看,他提到自1993年以來,美國S&P500指數平均年化報酬為9.4%,優於非美國(如歐洲﹑澳洲與亞洲)的平均年化報酬5.1%。
當然他的言論也受到許多質疑,他自己也客觀的強調這是過去的表現,未來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區域間如何配置,投資人必須自己思考判斷。
配息再滾入,股債比例再平衡
當你依據前面幾項原則決定好配置比例,或是資產類型以及區域時,剩下兩件事,就是配息與比例再平衡的處理了。
投資人經過一段時間(月、季、半年、一年)之後,會拿到股利與債息,對於尚處於累積資產階段的你,記得立刻滾入再投資,以求達到長期複利的資產累積效果,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而對於已經在退休階段的你,則可以領回作為生活費,存本取息,以求未來能源源不絕。
至於投組部份,經過一年市場振盪波動,也一定會與原始配置比例不同,這時候只要再調回年初相同的配置比例即可。
每年固定一次再平衡,能達到定期檢視投資績效的作用,也可以確認是否需要視自己生涯變化而有不同比例調整。
投資沒有保證,理智決策,謹慎判斷
在簡單談完了股債配置,還是要提醒新手的你,投資市場不定時有黑天鵝事件發生,任何資產配置策略都不是百分百的保證,仍有一定的風險存在。
我們所能做的,除了參考上述年齡比例、長短期資金持有期間、資產類型及區域等等盡可能週詳的因素考慮之外,切記不舉債投資,以理性謹慎的態度,去應對市場波動,求得長期穩健獲利。
    蔡秀卿
    蔡秀卿
    20多年在金融業服務的觀察,除了理財專業的累積,更收錄了許多來自不同人們的喜怒哀樂,看到相同的人類,卻是不同的活著,其中不論是理財、兩性、親子、人際互動…等等,許多的經驗與體會,我將化為文字,與你娓娓道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