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年級中段班的學生,那個年代是國中才開始學習英語。在還沒讀國中以前,我就參加補習班上英語課,我的第一本英語課本就是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國中英語課本。那是在選擇很少,或者說是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的外語課。2018年,時代不一樣,選擇大大地增加,教育政策和資訊網路使人們擁有這些選擇,但是人們對於學習外語的期待始終是一樣的:學好一門外語。 受限於自己學習英語的經驗,我們很難去判斷什麼樣的外語學習是有效的。對於能把英語學好的大學生而言,他認為自己能夠把英語學好是因為他有正確的方法,他已經對於外語學習有了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主觀地認為語言學習應該包含哪些自認為有效的步驟,但是他忽略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有人從幼稚園有開始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同學、不同的環境等等,才有今日的他,這不是幾個有效的步驟就可以造就的。 對於沒能把英語學好的大學生,他則認為過去自己沒能把英語學好,是因為老師不會教、教材編得不好、沒有英語的環境,同樣也是忽略了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甚至有人從幼稚園有開始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種種因素影響自己的英語能力。但是,沒學好英語的大學生和學好英語的大學生一樣,也能對於如何學習好外語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轉向日語、韓語或其它語言,自己就能有另一片天。 從自己的經驗或別人的經驗要為自己或小孩選擇外語課,有時候不太容易。從既有文獻研究累積的結論或許是比較保險的作法。加拿大的沈浸式課程發展有近五十年的歷史,它的語言成就令人稱羨,美國參考這個作發展了內容導向的第二語言教學,歐洲則透過歐盟政策推動「內容整合語言學習」。聰明的台灣人,其實也很早就發現了沈浸式課程的優點,而且從娃娃抓起,早期的雙語幼稚園就是參考沈浸式課程,而且成功地讓它成為行銷的焦點。然而,在加拿大的沈浸式課程位在英語和法語的雙語區,普遍在台灣社會各社群被使用的語言是華語、閩南語、客家語或其它亞洲語言,這樣的雙語幼稚園自然畫虎不成反類犬。不過,屏東的客語沈浸式課程開始慢慢改變學習者對於外語學習的想像。 怎麼樣的語言學習會是比較自然的呢?從娃娃抓起,這個是不可逆的,多活一天,就多老一天。我們無法改變自己,那就選擇老師的課程。內容整合學習不是「學習語言」,而是「透過語言學習內容」。內容是什麼?舉凡天文、地理、歷史、生物、數學、心理學…等,所有你能想得到的都是。語言是什麼?除了你的母語以外,英語、日語、泰語、韓語…等第二語言都是,但是不是教語法、不是教拼字、不是教發音。老師提供你所需要的語言輔助,但是不教語言。透過老師的語言輔助,你可以學習任何的內容。使這門外語成為你能夠用來汲取新知的工具。 怎麼選擇外語課?不要選教語法、教拼字、教發音的外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