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錯覺 - 為什麼你覺得有特效才厲害

能力的錯覺 - 為什麼你覺得有特效才厲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類是群眾的動物,所以我們都希望可以透過展示自己的成就,來獲得別人的認同與肯定,進而增加自我的社交價值。

因此,當你學會一個新技能的時候,你就會一直想要秀給別人看,深怕別人不知道你會。

例如:小時候我們在學校上美術課,每畫完一幅畫,不論美醜,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拿去跟家人、朋友炫耀一番,到處展示自己完成的繪畫作品,而且內心還充滿了喜悅與成就感。

然而,這樣的情形,其實在設計業也很常發生,因為有很多的初學者,或是剛入行的年輕設計師,總是喜歡一直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上,加入過多剛學會但沒有必要出現的視覺特效,使消費者眼花撩亂、無所適從,甚至還模糊了想傳達的訊息焦點,讓整個畫面的感覺,像是你看了一部特效很厲害,但其實根本沒有劇情內容的電影一樣,空洞而乏味。

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勞力辯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當人類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就會誇大其價值」,那麼就會出現設計作品的畫面不合適,卻難以跟設計師溝通、修改的衝突窘境。

這種類型的設計師,最愛說這些「特效」是他的「創意」,但事實上,根本就是「能力差」。

而這種「能力差」的設計師,特別容易感到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都優秀,產生一種叫做「達克效應」的認知偏差現象:

1.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從提升設計能力開始;而想要提升設計能力,就要從了解「設計需求」的金字塔開始:

我們可以看到,五個設計的需求層次分別是:

1. 功能性需求 - 必須要滿足最基本的設計需求。
2. 可靠性需求 - 跟建立穩定與一致的表現有關。
3. 使用性需求 - 跟設計好不好用、容錯力高不高有關。
4. 熟練度需求 - 讓人們做的比以前好。
5. 創意需求 - 在所有需求都被滿足之後,加入更棒的創意。

需求的層次指出,在滿足「創意」這種更高層的需求前,設計必須符合低階需求,例如:一定要能用。而好的設計會遵循需求層次原則,不好的設計可能在還沒滿足低層的需求前,就先嘗試針對不同程度的需求做出設計。所以設計作品並不是要炫技,而是要合理、合適、剛剛好,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狀態,就像偉大的建築設計師「密斯凡得羅」先生說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說到簡約設計,義大利的知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先生,就有著這麼一個故事。

在十六世紀的時候,米開朗基羅在教堂的空地上,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雕像,大家都對此讚嘆不已。

這天,教宗剛好遇到了米開朗基羅。

他看著雕像,好奇的問:「請告訴我成為天才的祕密,你如何創造出大衛像這個傑作中的傑作?」

米開朗基羅笑著說:「很簡單,我拿掉不屬於大衛的一切。」

拿掉不屬於這雕像的一切,就像一個設計作品,經過了長時間的化繁為簡與深思熟慮之後,展現出一股自然「內斂」的氣息,成為「好」的設計作品。

「簡約」就是細膩的極致!

蘋果的設計團隊負責人「強納森艾夫」先生,在接受採訪時,也曾提過:「簡約不只是一種視覺風格,也不只是形式上的極簡或不散亂、不嘈雜,要創造出真正的簡約,必須走到非常深。比方說,如果想要讓某件產品看不到一顆螺絲,結果可能卻做出一件極其迂迴而複雜的產品。比較好的方法是深入簡約的核心,徹底了解這件東西及它的製造方式。唯有真正深入了解產品的本質,才能去蕪存菁。」

記得,過多的視覺特效,並不會讓你看起來更厲害,只會讓人感覺到,你的「無知」。

所以在設計作品時,應先深入的思考,這個作品的本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進行設計時,讓每一個動作都有理論去支撐,每次設計完成之後,還要自我反覆的檢討、檢視,這樣才能達到化繁為簡的平衡,並讓自己更有能力去說服別人,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avatar-img
CJC 設計實驗室的沙龍
91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習慣使用電腦軟體裡的「對齊工具」,去做內容文字、圖案的對齊動作,因為這樣最簡單、快速、方便。但你有發現嗎?其實很多時候,就算用了電腦的對齊工具,看起來好像還是會偏了一點,視覺上依然無法真正的對齊,這種特別的現象,就稱之為「視錯覺」。
「每次遇到排版設計的時候,總是會感到手足無措,尤其是內容資料、文案或素材的數量較多時,更是容易傷透腦筋,花再多時間都做不好。」如果你有這種煩惱,表示你只是憑感覺在排版,這樣的方式不僅容易讓人視覺麻木、疲勞,更無法客觀的分辨出好壞,甚至會讓大腦靈感枯竭,做不出其他的版面變化。
排版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把訊息正確、有效的傳遞出去」,然而在這想要被傳遞出去的「訊息」當中,有個極為重要,也是決定整體視覺風格,最關鍵的靈魂人物,就是版面上的「文字」。
視覺排版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師必備的重要技術之一,也是最常被人拿來討論、批評的話題,雖然不管是客戶或是一般民眾,大家通常都會覺得排版很簡單,自己來也可以,但其實如何把排版跟美感以及成效,一起發揮到極致,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統一美學」就像你看到一家人一樣,外表都會有相同的特徵與特色,讓人輕鬆就能辨識出來,這是「一系列的圖案」,將這些方式組合運用在設計作品上,不僅可以創造出自己的風格,更能增強你的個人識別度,記得,要維持視覺的協調,就不要讓設計元素隨便穿越時空,要擁有識別度,才能讓你繼續邁向更強大的設計之路。
設計師在設計圖案或畫圖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結構」,就跟蓋房子需要先架鋼筋一樣,是建築整體中的支柱與架構,假設你學會畫出一隻狗,發現自己就只會畫那一隻狗,畫不出貓或其他物品,也不會變換狗的樣式、造型,那就表示你並不了解圖形的組成「結構」,才會無法自由的應用與變化。
我們習慣使用電腦軟體裡的「對齊工具」,去做內容文字、圖案的對齊動作,因為這樣最簡單、快速、方便。但你有發現嗎?其實很多時候,就算用了電腦的對齊工具,看起來好像還是會偏了一點,視覺上依然無法真正的對齊,這種特別的現象,就稱之為「視錯覺」。
「每次遇到排版設計的時候,總是會感到手足無措,尤其是內容資料、文案或素材的數量較多時,更是容易傷透腦筋,花再多時間都做不好。」如果你有這種煩惱,表示你只是憑感覺在排版,這樣的方式不僅容易讓人視覺麻木、疲勞,更無法客觀的分辨出好壞,甚至會讓大腦靈感枯竭,做不出其他的版面變化。
排版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把訊息正確、有效的傳遞出去」,然而在這想要被傳遞出去的「訊息」當中,有個極為重要,也是決定整體視覺風格,最關鍵的靈魂人物,就是版面上的「文字」。
視覺排版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師必備的重要技術之一,也是最常被人拿來討論、批評的話題,雖然不管是客戶或是一般民眾,大家通常都會覺得排版很簡單,自己來也可以,但其實如何把排版跟美感以及成效,一起發揮到極致,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統一美學」就像你看到一家人一樣,外表都會有相同的特徵與特色,讓人輕鬆就能辨識出來,這是「一系列的圖案」,將這些方式組合運用在設計作品上,不僅可以創造出自己的風格,更能增強你的個人識別度,記得,要維持視覺的協調,就不要讓設計元素隨便穿越時空,要擁有識別度,才能讓你繼續邁向更強大的設計之路。
設計師在設計圖案或畫圖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結構」,就跟蓋房子需要先架鋼筋一樣,是建築整體中的支柱與架構,假設你學會畫出一隻狗,發現自己就只會畫那一隻狗,畫不出貓或其他物品,也不會變換狗的樣式、造型,那就表示你並不了解圖形的組成「結構」,才會無法自由的應用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