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到底有多大?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只要提到大稻埕,你應該馬上就會想到迪化街以及在這條街上有鼎鼎大名的霞海城隍廟月老,或許也有人認為台北橋南邊就是大稻埕了,還有些人是想到了由環河北路以東,重慶北路以西,民權西路以南,南京西路以北的「大稻埕歷史風貌保留區」,但大稻埕真的只有你我想的那麼大嗎?讓我們先來看看日治時期的地圖……

1887光緒台北堡莊示意圖(擷取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北市百年地圖,完整地圖)
從這張依照清帝國統治末期淡水廳堡莊所繪製的地圖(黑體字及黑線為戰後主要道路橋樑)可以發現大稻埕南方邊界來到了忠孝橋,北邊跨越了台北橋延伸到了今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所圍起的區域,這就跟我們平常所認知的大稻埕範圍有天壤之別了。
大稻埕東邊的雙連一帶要到1915年北淡鐵路在大稻埕東方新設雙連站才開始有顯著發展,不然在清代及日治初期是雙連陂的所在,成為大稻埕的天然屏障,同時也是個限制,讓街區侷限在今寧夏路與民生西路交叉口一帶。日本人把雙連陂填平了才蓋起雙連車站,原本是直接跨越雙連陂往淡水而去。通常鐵路會帶來人潮及錢潮,地方開始迅速發展,就連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淡水老街就是因為北淡鐵路的淡水站而興盛,其實淡水真正從清代就開始發展的可是清水街、重建街一帶呢。雙連站在大稻埕及北門站相繼裁撤之後,就跟縱貫線的華山站一起成為大稻埕的貨物集散地,舉凡茶葉、柴寮仔(寧夏路)的木材、靠近台北橋的米,甚至到戰後開始興盛的成衣業,都倚賴這兩個車站輸出到臺灣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1914台北市街圖-雙連站尚未建成,可看見雙連陂橫豎其中,左下天主教會堂即今天主教台北座堂(擷取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台北市百年地圖,完整地圖
1928台北市職業明細圖-可看見雙連車站已經落成,雙連陂成為涓涓細流。
為何大稻埕會延伸到忠孝橋附近呢?這就要從1884年台北建城開始說起。當初為了不要獨厚艋舺或大稻埕這兩大市街其中之一造成爭端,也方便清帝國就近管理,因此選擇把台北城蓋在艋舺及大稻埕之間。北門就成為進出大稻埕的門戶,因此形成了「北門口」這個小聚落,並且有北門口福聚宮土地公廟做為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五營之中的南營。可見此時北門附近的地域已被納入霞海城隍信仰圈內,甚至可以說已經屬於大稻埕的一部份了。到了日治時期1903年北淡鐵路增設大稻埕站(大約在現今中興醫院,1937年廢止)與1916年增設北門站(大約在現今鄭州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1923廢止)都助長了「北門口」區域的發展。
1897台北街道圖—可看到北門口外街上有土地廟的標示,即為今日的北門口福聚宮(擷取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台北市百年地圖,完整地圖
大稻埕的西邊邊界就比較好界定了,作為一個河港市街,一定是緊靠著河邊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大稻埕淡水河河岸邊在清代並沒有堤防,房子大都依著河岸而建,到了日治時期1913年才有堤防的興建,戰後又提升了高度,大稻埕與淡水河的關係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1897大稻埕艋舺台北平面圖—可看見大稻埕的區域橫跨了台北橋(擷取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台北市百年地圖,完整地圖
至於大稻埕的北邊最遠到底到哪裡呢?我想這是個難解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先看看「1897大稻埕艋舺台北平面圖」,這幅地圖所呈現的是稱為「台北三市街」的大稻埕、艋舺和台北城內大致的位置及街道。筆者所擷取的這部分是大稻埕的區域,可以看到與我們以往所認知,只到台北橋為止的大稻埕區域不同,整個街區拉到了台北橋以北。其實那裡是被許多人遺忘的「下稻埕」,也就是大稻埕的延伸,大致上是台北橋以北到民族西路及延平北路所圍起的區域,那裡是米相關產業的大本營。台北橋以南到涼州街,就有許多土壟間(碾米廠);台北橋以北則大多是米食加工為主,從上、下牛磨車街及枋隙街就可看出,牛磨車是以牛作為動力去推動石磨,進而把米磨成米漿以製作粿的器具,枋隙則有一說法是蒸籠(枋是木板的意思,有空隙的木板,又與米食相關,會想到的就是蒸籠)。若以聚落的名稱來區分,這部分大概是大橋頭、四崁仔和草埔仔,而草埔仔再往上就是大龍峒的廈寮了,那裡有一間廈寮萬和宮(舊稱大隆同福德祠),俗稱外土地公廟,不過這並不是指大稻埕之外,而是相對於哈密街(下街)的內土地公廟—和安宮。
廈寮萬和宮昭和己卯(昭和14年,1939)重修紀念碑—雖有點掉漆,但約略可看到大隆同福德祠(筆者自行拍攝)
廈寮萬和宮天公爐(筆者自行拍攝)
1914台北市街圖—可看見上牛磨車街、下牛磨車街、枋隙街等街名(擷取自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台北市百年地圖,完整地圖

由信仰及其所衍生出的組織來看,其實我們可以在許多廟宇及陣頭名稱上找到這些小聚落的證明,例如:四崁仔廣信府(主祀張府天師)、草埔仔天師宮(張府天師)、草埔仔金飛龍團、大橋頭飛舞獅等等,這些廟宇、陣頭除了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及地方廟會的主力,同時也留下了些許線索讓我們去認識這個老街區的歷史。
由這些廟宇、獅團、軒社我們可以大致上整理出大稻埕中的各個小聚落,分別有大橋頭、四崁仔、草埔仔、舊市場、柴寮仔、北門口、後車站、雙連等等,豬屠口則處於比較曖昧的地方。因為有如此眾多的小聚落,使得在地人也不一定會以「大稻埕人」自稱,反而是以自己的聚落為榮,例如:我是柴寮仔人,我住在柴寮仔,似乎很少人會以大稻埕人自稱,這也是十分奇妙的地方。另一方面,由於大稻埕北邊與大龍峒相接,因此在那附近很難去判斷哪裡是大稻埕,哪裡又是大龍峒,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大龍峒和大稻埕在信仰方面是溶於一塊的,以霞海城隍來說,祂的北營設在大龍峒和安宮(內土地公),可說是已經深入了大龍峒的中心了,代表其信仰圈的重疊,因為霞海城隍算是同安人的共同信仰。另一個同安人的信仰保生大帝也是同樣狀況,在大龍峒保安宮各類的裝飾品、龍柱上我們可以看見不乏有來自大稻埕北部珪瑜粹街、益保裕街、普願街或者是牛埔仔(雙連陂填平前)的捐獻者,可以知道大道公的信仰也被大稻埕民眾所接受。還有一點是所有大同區繞境的集合點都在孔廟前,首先的參拜點就是保安宮,這或許是為了對這個同安人在此地最早的信仰中心所表達的敬意。
大龍峒保安宮窗框(筆者自行拍攝)
大龍峒保安宮龍柱(筆者自行拍攝)
大龍峒保安宮窗框(筆者自行拍攝)

我們似乎歸納出大稻埕的邊界,但這樣子還是很模糊,也有許多曖昧的地方。其實要定義某個清代地名範圍其實是有所難度的,畢竟他們沒有現今如此清晰的行政區劃概念。清代的地圖大約都是畫幾棟房子,然後告訴你這裡是某某地方,如果有城牆大概還好辨識,如台北城的範圍就是忠孝西路、愛國西路、中華路、中山南路所圍起的區域,但向大稻埕或艋舺這種河港市街沒有城牆就很難去界定範圍了。到了日治時期,總督府以統治者的視角畫了臺灣這個殖民地的地圖,雖然說地圖的精細度增加許多,但畢竟是個外來政權,對本地的情況還是有所誤解的地方,在之後陸續實施的市區改正,更將漢人的生活界域做切割及改名,使我們更難去瞭解清代的聚落分布。戰後再次迎來了街區重劃及改名,還有1970年代對日治時期統治遺跡的塗改破壞,讓臺灣人對於地方歷史的認知更加的回不去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新莊曾有一條後街,後街上的家屋想也想不到,竟有一天會被大河吞沒。後來,大河旁蓋起了堤防,阻擋了天災,也阻擋了河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從那時起,滾滾大河水,成了夢中才見得到的景色。而河水帶走的事與物、街與人,亦成了在光陰中不斷被遺忘的,殘篇舊夢。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迪化街一段頭尾相距約一公里,這條商街上保留不少老式建築,可以看出有些曾歷經風霜的建築體已經過人為改造美化,但從建築物的外觀仍可欣賞到百年前傳承至今的華麗與洋氣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自建立以來,人氣度居高不下,即便因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被迫遷到離碼頭較遠之處,依舊是熙來攘往,1924年那次慶成醮,各路人馬鬥藝、鬥奇、鬥財,聲勢之浩大,連台灣總督都親臨欣賞。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淡水教堂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是台灣第一座基督教石造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目前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滬尾小學校禮堂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2巷,與淡水教堂相隔約1公里。從滬尾小學校禮堂可以遠眺淡水教堂的景色。 從滬
    Thumbnail
    淡水人文景觀相當豐富,包括淡水老街、紅毛城、滬尾砲台等。淡水老街是台灣最著名的老街之一,擁有許多古蹟和特色商店。紅毛城是台灣最早的西洋式建築,也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遺跡。滬尾砲台是清朝時期建立的軍事要塞,也是淡水重要的歷史景點。 這幅畫描繪了新北市淡水區水碓里的景色。畫作的中央是淡水小丘陵,遠處是觀
    Thumbnail
    最左邊是崁頂里大龜崙福德正神廟,當時附近還很荒涼,現在附近建了許多高樓。 淡水新市鎮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北端,北臨台灣海峽,東至水源國小,西側邊界緊鄰台灣海峽。整個淡海新市鎮的規模高達1,748公頃,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新市鎮開發案。 淡海新市鎮的開發始於1990年代,當時行政院經建會規劃將淡海地區打
    Thumbnail
    大稻埕住宿、大稻埕飯店、大稻埕民宿推薦完成~從日治時期就非常熱鬧的大稻埕商圈,不僅在過年期間,迪化街會化身成人擠人的「年貨大街」,平時也會販售許多乾貨、糕餅等適合做為伴手禮的特色小點。近幾年大稻埕的復古風貌也吸引了許多人將老宅改建為咖啡廳,走在老街內隨時都能有驚喜!且在迪化街內還有座超夯的「台北霞海
    Thumbnail
    新莊曾有一條後街,後街上的家屋想也想不到,竟有一天會被大河吞沒。後來,大河旁蓋起了堤防,阻擋了天災,也阻擋了河與人之間的千絲萬縷。從那時起,滾滾大河水,成了夢中才見得到的景色。而河水帶走的事與物、街與人,亦成了在光陰中不斷被遺忘的,殘篇舊夢。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迪化街一段頭尾相距約一公里,這條商街上保留不少老式建築,可以看出有些曾歷經風霜的建築體已經過人為改造美化,但從建築物的外觀仍可欣賞到百年前傳承至今的華麗與洋氣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自建立以來,人氣度居高不下,即便因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被迫遷到離碼頭較遠之處,依舊是熙來攘往,1924年那次慶成醮,各路人馬鬥藝、鬥奇、鬥財,聲勢之浩大,連台灣總督都親臨欣賞。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淡水教堂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是台灣第一座基督教石造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目前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滬尾小學校禮堂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2巷,與淡水教堂相隔約1公里。從滬尾小學校禮堂可以遠眺淡水教堂的景色。 從滬
    Thumbnail
    淡水人文景觀相當豐富,包括淡水老街、紅毛城、滬尾砲台等。淡水老街是台灣最著名的老街之一,擁有許多古蹟和特色商店。紅毛城是台灣最早的西洋式建築,也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遺跡。滬尾砲台是清朝時期建立的軍事要塞,也是淡水重要的歷史景點。 這幅畫描繪了新北市淡水區水碓里的景色。畫作的中央是淡水小丘陵,遠處是觀
    Thumbnail
    最左邊是崁頂里大龜崙福德正神廟,當時附近還很荒涼,現在附近建了許多高樓。 淡水新市鎮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北端,北臨台灣海峽,東至水源國小,西側邊界緊鄰台灣海峽。整個淡海新市鎮的規模高達1,748公頃,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新市鎮開發案。 淡海新市鎮的開發始於1990年代,當時行政院經建會規劃將淡海地區打
    Thumbnail
    大稻埕住宿、大稻埕飯店、大稻埕民宿推薦完成~從日治時期就非常熱鬧的大稻埕商圈,不僅在過年期間,迪化街會化身成人擠人的「年貨大街」,平時也會販售許多乾貨、糕餅等適合做為伴手禮的特色小點。近幾年大稻埕的復古風貌也吸引了許多人將老宅改建為咖啡廳,走在老街內隨時都能有驚喜!且在迪化街內還有座超夯的「台北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