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從"某某-特殊植物or珍稀藥材"中,精心"萃取"出的化合物(成分)就「=活性」能加入保養品(配方)中──必須先通過一連串的"檢測/驗證"才行...
隨著「天然/有機」的市場潮流──每年都「新」植物萃取/天然活性-產品推出。
但是,我們怎麼確認:這些剛剛找到的新植物(物種)、或某中藥材、或因新的科學研究進展衍生之結果/理論......而得的「新-萃取成分」,就真的代表「該萃取,有"某"護膚功效?」──能被使用於化妝保養品(配方)中,「標示(廣告)」其為:抗老化、抗發炎or美白.....等功能效用的「活性(成分)」呢?
因此,需要有:專門設計的「檢測方法→來測試"該成分"」,以驗證其"護膚"(活性)功能。(當然,除了"功能性"的測試外──驗證過程中,還包含有更重要的"安全性"評估項目。參下一篇)
「NEW活性」驗證:不同護膚/保養功能→不同檢測方法
新取得的「天然(植萃)成分」活性,會根據其「護膚-目標」不同,而選擇「"相應"的檢測方法」──例如:
●抗老化
→使用「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進行"體外試驗(in-vitro TEST)":觀察對「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狀態的影響?評估是否促進「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玻尿酸......等分子」生產製造的潛力?
→檢測"有/無"抑制「膠原蛋白酶(collagenase)、彈力蛋白酶(elastase)或玻尿酸分解酵素(Hyaluronidase)」的作用:觀察在「含or不含-天然活性成分」下,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玻尿酸等分子"被分解"的狀況;並評估其對「分解酵素-活性」的"抑制百分比(%)"?
→「抗氧化」能力評估:檢測其「清除-自由基(free radical)/活性氧(ROS)」的效能;並評估其「半抑制濃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的高低?
●抗痘(痤瘡)
→「瓊脂圓盤擴散法(Agar disk-diffusion method)」檢測:評估是否能「抑制-微生物(e.g.痤瘡丙酸桿菌)」的生長?
→「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檢測:確認抑制「微生物-繁殖」的最低有效用量(濃度%)?
→利用細胞培養(e.g.人類單核性細胞株, human monocytic cell line, THP-1細胞),檢測其「抗發炎」能力:觀察對「發炎-細胞因子(e.g.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介白素(Interleukins)-如:IL1B/IL-6/IL-8」等的"分泌(水平)"變化影響?
●防曬
●美白
→常見以"蘑菇-酪胺酸酶"為作用對象,試驗「抑制-酪氨酸酶(Tyrosinase)」能力:檢測其能否抑制「酪氨酸酶:將"多巴(DOPA)"催化成"多巴醌(DOPAquinone)"」的反應?若有,並測定其「半抑制濃度(IC50)」?
●修護(傷口癒合)
→利用皮膚細胞(e.g.角質形成細胞、纖維母細胞......等)培養成「單層or 3D結構-人工皮膜」,然後「模擬划痕傷口」測試:其是否有「促進細胞增生/分化,增強傷口癒合」作用?
→利用「囓齒動物or兔子...等動物皮膚-傷口」試驗:檢測其對傷口癒合過程,皮膚細胞分化/遷移/傷口收縮/血管新生/免疫系統反應......等,如何演進發展?(不過現今化妝品界已"禁止-動物試驗",以符合「零殘忍(cruelty-free)」訴求──因此,雖然"活體動物"能提供相對「更全面」的數據,但化妝品成分仍以"人工皮膚(細胞)"的體外試驗準。)
MSMF觀點:
以上僅是"極縮減模式"來描述「天然(植萃)成分→活性」的簡單篩選測試──實際上需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資源,才能達成「真正-可添加入」化妝保養品(配方)中的一成分。
所以,不是你找個「XX植物or某藥材-萃取液」添加入配方中,就能當作「保養品→來販售」──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的/不簡單的地方&規則"需遵循──如此也才是對"產品-使用者(消費者)"負責任。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