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萃取的「天然成分(活性)」,除了檢測其"護膚功能"外──從「原料~產品(配方中)」評估"整個過程中-每階段"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而早期對於「物質的毒性分析或毒理資料」多數是以「動物試驗-結果」來作為「推估依據」──但是近二十年來對於「動物保護」觀念的普及&化妝品「零殘忍(cruelty-free)」趨勢的興起,目前多國政府都已規定「化妝品,禁用"動物試驗"」。如:歐盟2004年,禁止"動物試驗"使用於"化妝品(產品)",到2009年起,更進一步擴及至"化妝品-成分(原料)"的測試;而台灣則在2016年立法院3讀通過"化妝品,不得以動物作為檢測對象",2019年正式施行
(參→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 第二十三條之二)......
化妝保養品的安全性評估──非動物試驗-替代性試驗
(擷取自→Claudia A. Espinosa-Leal, Silverio Garcia-Lara《Current Methods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Active Ingredients from Natural Products for Cosmeceutical Applications》)
藉由「替代性評估法」──不管是細胞培養、人工皮膚模型、或AI大數據分析......等──均能有效遵循「動物實驗-3R原則: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少)、Refinement(優化)」,更合乎「動物保護」的概念!
MSMF觀點:
不過,雖然對於「已知的」化合物(成分)──因為前人已建立好相關的「毒理學-資料庫」,讓我們可以減少相應的"動物實驗"測試──但是,若未來面對「新穎的」活性成分(化合物),其在舊資料庫中是搜尋不到、缺乏資料的,此時就可能無法滿足"供人體使用"的「安全性-評估」要件。
尤其,化妝保養品(配方),往往包含"數種~數十種"成分組成──其中"原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應,會不會有陰錯陽差,誕生「在配方設計時"未知"的新衍生物」出現,造成"皮膚-健康風險/危害"呢?例如:有配方中"某A成分"毒理資料顯示安全、另外"某B成分"也安全,但當"A+B"時,在酸性環境下,會有"Z衍生物"產生──而這個"Z衍生物(成分)"的毒理學資訊,卻是不足、甚至是缺乏的!
而且,我們的化妝品「法規」:雖規定禁用動物試驗──但其實也留有"但書",以避免上述狀況發生──畢竟,相對「人類(自身)」的健康安全,「動物」的權益,往往是屬於"可犧牲的必要之惡"!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