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會整理幾種表現捷運站進出量的地圖,也包含我自己設計的地圖。同時也談談這些地圖設計的問題和改良方法。
批踢踢 MRT 版每個月都有版友整理
各站日平均進出旅運量,白話文一點說,就是平均每天有多少人次進出捷運站。這些貼文會把每個站排名,並比較過去的數據來看各站增長或衰減的趨勢,每次貼文發布都引起熱烈的討論。近期的焦點之一是疫情爆發後西門站的進出量從第二名跌落至第三名。
我的設計:捷運進出量地圖
如果把這些數據資料,轉化成「地圖」,看起來會是怎麼樣呢?我找了台北捷運公布的
官方資料,整理和計算過後,畫成下面這張捷運各站日平均進出量地圖。
這張圖用很多大小不同的泡泡來表示每個車站的進出量,而且各個泡泡的面積等比例於各個車站的進出量。所以透過這張圖,我們可以馬上看出每個車站進出人次的多寡。例如,台北車站的進出量非常龐大,它甚至可以把第二名的市政府和第三名的西門裝進去都還有剩。最後一名的十四張則是非常迷你。
從這張圖還可以發現,橘線在三重蘆洲新莊的各站運量非常平均,但紅線和棕線是大大小小交錯穿插。黃線從頭到尾都非常迷你,藍線和綠線墊底的車站,甚至還大過黃線第一名的車站。或許黃線剛通車半年,正在慢慢培養運量中。
各種顏色表示不同的路線,灰黑色是站內轉乘的車站。藍線和黃線都有板橋站,但因為它們是分開的兩個站體,需要站外轉乘,官方資料分開計算,所以地圖上也分開呈現。在設計時每條路線的車站都盡量緊緊靠在一起,但不得以時會斷開,像是綠線、橘線、黃線。
基於同樣的理念我也做了一張高雄捷運版本。橘線各站的進出量非常相近。
看看其他人的設計,還有如何改良?
我不是第一個做捷運運量地圖的人。網路上早就有許多網友或媒體發表各種版本。本文一併整理起來讓讀者們欣賞比較,也可以思考一下怎麼樣設計可以更有效、更直覺、更美觀的呈現這些資訊。
案例 ❶ 下面這張圖是
PTT 網友 jarhys 設計,底圖採用當時台北捷運的官方地圖,各站的圓圈用來表現日平均進出量。進出量比較大的車站可能會和相鄰的車站重疊,甚至覆蓋,像是台北車站就把整個台大醫院給包起來了。
左邊是最初發布的版本,但它有個問題是過度誇飾圓圈大小。當時台北車站的日平均進出量是 30.9 萬,西門是 13.5 萬,兩者差距 2.9 倍,但圓圈面積的倍數卻遠遠大過這個數字。問題的原因可能是誤把進出量等比於圓半徑。後來在其他網友的反應糾正之後,他重新發布了右邊的版本,讓進出量等比例於圓面積。
案例 ❷ 聯合報在台北捷運 20 周年時也發布了
一篇專題來呈現捷運相關的資訊,裡面有各種圖片、表格、老照片、文字解說。其中包含下面這張呈現各站進出量的路線圖。你會如何評價這款設計?坦白說,在我看來有些問題。
① 用色相(不同的顏色)來區分進出量多寡不適當。這張圖用紅色和紫色分別代表進出量多和少,可能是考量紅色熱鬧溫暖,藍紫色有冷清的感覺。然而,這個連結並不直觀,而且熟悉台北捷運的人會傾向於把顏色連結成路線的顏色,這樣的設計反而容易造成困惑。如果不看圖例,很難知道這些顏色代表什麼意義。
② 這張圖的圓圈大小有誤導的問題。比較大的符號更容易吸引注意力,通常表示重要性高。在一張呈現「進出量」的地圖裡,圓圈大小會被直觀的連結成數量多寡。可是這張圖的圓圈只有兩種大小,大的表示轉乘和端點站,小的是一般車站。乍看之下,象山站的運量好像大過於台北101,但其實完全錯誤。
好了,嘴完別人之後必須要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
一般人在閱讀地圖都會先看主圖的部分,然後注意力才會轉到周邊的資訊,尤其圖例常常會被忽略。因此,好的地圖設計要讓使用者不用看圖例,也能「一看就懂」。其實這個原則不僅止於地圖,其他的資訊圖表設計也同樣適用。
以「進出量」的主題來說,使用「圓圈大小」是比較好的設計,因為數量多寡和面積的連結相當直觀,能夠快速理解,各個圓圈的尺寸也可以相互比較。如果選擇要用色彩表現運量多寡,那應該要用「顏色深淺」來區別,深色表示運量多,淺色表示運量少。至於如何選擇清晰且容易辨識的漸層色階,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以下再簡單介紹一些其他的設計案例。
案例 ❸ 瑞竣科技利用分時資料製作的捷運流量互動地圖,而且這個地圖呈現的是真實的地表位置,不是簡化的示意圖。雖然他們的標題宣稱是「人流地圖」,但其實這並不是真的人流,只是各站的進出量而已,因此這張圖也有誤導的問題。在
臉書留言區和他們
網站的專文都有特別說明。
案例 ❹ 動態地圖。下面兩篇文章都利用逐時的進出量資料做成動態地圖,可以看到一天之內各個時段的變化。滿厲害的,我做不出來就只能說佩服。
案例 ❺ 中央社 在今年推出了
台北捷運的特別專題,透過數據、圖表、照片來呈現和分析台北捷運的歷史與現況,看了十分過癮。其中最有趣的是各站進出量排名的動態表格,中央社把通車至今的資料整理在一起,用
動態表格的方式呈現各年度的排名變化。這不是地圖,但也是一個非常好看易懂的設計。(按下圖表的撥放鍵)
總結:好看、好懂、好喜歡
資訊設計百百種,光是「捷運各站進出量」的主題就可以列舉許多案例。PTT 的文字整理可以總覽各站的排名和數據,還能比較漲跌趨勢。泡泡地圖則能夠把數據圖形化和空間化,讓讀者更直觀理解各站之間的差異和相對位置。要設計出好看、好懂、看了會喜歡的圖表,隱含許多設計的學問,需要具備資料處理和美術設計的能力。
最後讓我們再看一次我的精心創造。你覺得它好看、好懂嗎?
A:這張圖看久了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B:我看像是珍珠項鍊。
C:應該是一串串貢丸吧?
D:嗯,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