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爾莉特·伊芙加登
一開始看動畫,我聽全名聽了兩三次才驚覺女主角本名就是片名的英文。改編自同名輕小說,是京都動畫大獎舉辦了七屆以來唯一的大賞作品。這狀態讓我有點想吐槽,設了獎然後每屆從缺是有多虐待人。動畫與電影由京都動畫製作,也就是俗稱的京阿尼,有一季動畫與番外篇,電影有一集外傳與這次上映的劇場版完結篇。
故事本身在描述一個原本是士兵的少女,在失去了敬愛的少校之後,到了郵務公司當打字員,當時文盲很多,所以要寫信都要請打字員幫忙打成信件,而這些打字員被稱為自動手記人偶。
由於從小就是孤兒,懂事後又一直被當作童兵在利用,接觸的都是冷冰冰的戰爭、殺戮、屍體,於是薇爾莉特成為了只會聽從命令,沒有感情的人偶,動畫版的故事,聚焦在薇爾莉特因為想了解少校最後對她說的「我愛妳」的意義,所以想要藉由幫人們撰寫書信來瞭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薇爾莉特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一開始總是以命令與任務為優先的行動模式,以及因為遺忘了人類情感而總是冷冰冰的撲克臉之外,還有她那雙最後戰役中為了救少校而失去雙臂後裝上的義肢,每次打字前取下手套的場景,都在提醒戰爭的殘酷無情,動畫中許多委託案件,也都是由於戰亂而被迫分隔兩地,整部作品充滿了反戰氛圍,以及也許有時候難以啟齒的話語,但可以透過書信傳達,背後其實是「想表達的言語,不管以甚麼形式,都應該要真心表達」的概念。
能夠感覺到京阿尼製作這個系列很有誠意,就算是動畫版,每個畫面幾乎都可以拿來當劇照與桌布,尤其是薇爾莉特,整體造型的精緻度,再搭配她的撲克臉,讓人一看就覺得很符合劇中「人偶」的設定。而電影版延續了這樣的作畫水準,甚至電影套票還有抽立牌的活動,老實說有心動到。
說到了電影版,開頭是蠻有趣的,因為延續了動畫版裡一段很感人的故事,是一位媽媽因為重病即將離開年幼的女兒,於是委託薇爾莉特寫了五十封信,在每年女兒生日寄給她。這段也是我在看動畫版時第一次眼眶泛淚的故事,雖然原因是因為薇爾莉特
總之以這段故事的後續為引子,帶出了薇爾莉特在郵務公司最後的時光,老實說電影版一開始我看得很不爽。
以下要暴雷囉!
因為電影版的劇情很明顯地暗示 (好怪的說法) 少校還活著。整個動畫版、番外篇、外傳中,由於最後一面時的崩塌,後來發現的少校兵籍牌,所以大家都認為少校已經死了,而薇爾莉特也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堅信少校活著,再到最後轉為相信少校活在大家的心中的接受事實,整個情感轉折我覺得塑造的很棒。可是你就這麼把前面整季動畫累積的情感推翻了。雖然說「不見屍就不算死」的設定已經老梗到不行了,這樣的發展實在不能算意外,但也實在是我很不喜歡看到的結果。可是另一方面不自覺的聯想到京阿尼之前大火的遭遇與災後重建,好啦,也只能釋懷了。光明一點的結局會比較好。
再加上想到薇爾莉特的遭遇,以及她一直以來的癡情,好吧…。不得不說,能釋懷很大的因素是因為薇爾莉特的角色塑造太成功了。失去情感,有戰後創傷症候群的人偶,當她開始流露出情感時就是很容易帶動情緒,像前面提到的媽媽寫五十封信給女兒,我也是看到因為被母親對女兒的掛念打動而流淚的薇爾莉特,結果也跟著泛淚。電影版也是,當薇爾莉特聽到少校可能還活著的消息,直接淚崩堅持要去找少校時,我也跟著流淚了。
但真正的重磅催淚炸彈不是這個,是電影版的支線。薇爾莉特接受一個重病男孩的遺書委託,要在死後寄信給爸媽與弟弟,寫完了信男孩才支支吾吾的說還想寫給死黨。跟男孩的互動這裡也很有趣,你可以看到動畫時原本一板一眼的薇爾莉特,在電影版時已經可以技巧性的視當事人情況接案了。
後來男孩病重,但薇爾莉特正在遙遠的小島上找少校,根本趕不回去,於是緊急拜託同事去幫忙寫遺書,但在沒時間構思信件內容的狀態下,於是利用了當時的新科技—電話,讓男孩與死黨通話,好好的告別之後過世。從薇爾莉特在暴風雨中決定要衝回去寫信,到男孩與死黨通完電話過世,這整段時間我的臉都是濕的。打中我的點太多了,薇爾莉特那雖然還心繫少校,但還是為了遵守與男孩的約定而決定回去;以及男孩跟死黨最後通話的友情,對這些點我的抵抗力都是零。
至於主打的淒美愛情故事,我認真覺得少校有點渣…雖然戰爭的確是會扭曲很多事情啦,而且現實來說少校對薇爾莉特的虧欠感會是未來兩人關係的隱憂,但他跟社長講的那番話讓我實在很想貓他幾拳態度矯正一下。你一直在糾結你以前對她造成的傷害有甚麼用?該做的是彌補吧?一直在那雞雞歪歪糾結在過往罪惡感實在是令人感到不耐煩,越看火越大。最後當然是不意外的好結局,薇爾莉特奔回少校身邊,兩人相擁。但這段實在是有點長,感覺日韓影視作品的老毛病又犯了。但一樣,因為薇爾莉特的腳色塑造太成功了,所以即使不耐煩,看得還是很感動。
這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平心而論,如果沒有動畫版的累積,直接看電影版不會看不懂,可是情感可能就沒有這麼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