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字帖《學書九十二法》出版五年來

2020/10/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龔鵬程作品:《學書九十二法》)
我出版過幾種字帖,但自2015年出版《學書九十二法》以來,主要就不只是把自己的作品印出來而已,是真要教人怎麼寫字的。
哈哈,勿嫌我自大,我也是偶然寫成的。
那年端午節,居家無事,又不能猛吃粽子,或效屈原去投江,於是便以清朝黃自元編的《間架結構摘要》為藍本寫起來玩。
先作大字,後又寫了一本字型稍小的。寫完兩本,愉快地過完一節。
故原意無非自己做耍,屬於文人「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那種。
但那年秋天恰好要在杭州辦書法展,楷書作品稍嫌少了,所以就請趙安悱兄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印出來,也算是一件作品。
印的是小字本,文字參考了一九九三年中國書畫研究會的版本而略改。
緣起雖只是如此,但寫時卻已有些客觀的書法教育思路。

一、為什麼要從「法」的角度談書法?

因為我本來以為現今所謂書法家之毛病只是「有技無道」,也就是隻學書法之法,而沒有表現出書法之法的本源工夫,沒學問、沒文采。所以提倡「文人書法」。
後來才發現大多數根本連法度技巧都不懂,亂塗亂描。還有拖毫橫寫的、灑水堆墨的、握拳鋪毫的,種種噱頭,難以殫述。故出版一本楷書字帖,把「法」講清楚,竟成了當急之務,且是「文人書法」的補充。
而書家法度,主要是就楷書說。
「書法」這詞流行以前,講書藝,主要詞彙是「書勢」。但漢晉人說書勢,都分體,篆有篆勢、隸有隸勢、草有草勢。而說到法,從永字八法以來,卻大底只就楷書說其點挑勾捺,篆隸草都不盡能合於此八法(我師張眉叔先生有次就跟我開玩笑,說於右老的標準草書,可謂標準老書,八法只剩了六法,因為幾乎沒有鉤之趯和捺筆的磔)。
大家入手開始練字時,也都從楷書練起。但近世因文化斷層,書家捻毫,都無法度。於是狂草當道,亂扭亂撇。或刻意好奇,正經字都不會寫,就要學簡牘、學抄經、學民間俗體。或主張依文字源流,從篆書隸書開始寫下來。好古好奇,很有趣,但終究都是不得法的。
亦因為如此,故楷書,無論如何,仍是鑑定一位書家基本功力之處。很多名家或什麼書協主席,自吹自擂,理論一大堆,門徒遍天下,讓他寫幾個楷書來瞧瞧,立刻露怯。
而現在寫楷書的場合其實也還不少,正式的匾、聯、碑、志,仍當以楷體為正格,用行書就略顯得輕了、用草書又顯得野了。所以楷書還是得下功夫,不能躲懶。
(龔鵬程作品:《重建宜春昌黎書院碑記》)

二、法的內容

(一)美感
那麼,楷書到底該怎麼寫呢?
書法,是文字的藝術,簡單說就是要把字寫好,寫得有美感。但字要怎麼樣才有美感呢?
古人首先是用自然美來擬想的,如一點要似高山墜石、一橫要像千里來雲之類。用這種擬況物象的思維,想像那一點一畫如何寫出氣勢、寫出動感、寫出韻律來。而這時,考慮的乃是字的一筆一畫。
(二)筆法
這種考量,由漢代發展到南北朝後期,經典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整個筆法思考的結晶,簡單明暸,最便後學。
那時當然也有不少針對篆書、隸書、草書的筆法筆勢論,但因篆隸諸體都不流行,而且《篆勢》《隸勢》這種文章常講得囉裡八嗦,譬喻甚多,故一般練字者都由針對楷法的「永字八法」入手,以便掌握楷書的點畫撇捺。
可是「永字八法」只是針對一個字中的一筆一畫,這一撇一捺一鉤一趯,脫離了永字,組合成其他各個字時又該如何安置呀?且中國文字很複雜,獨體為文(如日、月、木、火),合體為字(如明、林、焚、杲),一個字又常有若干部件,如品、晶、森、焱,是上一下二,三部分組成的;倒、拔、楊、柳,是左右兩三部分組成的;宜、室、宜、家,是上橫下豎兩部分組成的……。針對這些字形的結構組織,難道又不該考慮考慮應怎麼寫嗎?
還有,楷書的特點是規整方正,但如此規整,在審美上就會出現一個大問題:呆板。怎麼避免呆板呢?
這些,都是早期書家還沒想過的問題。於是隋唐就出現了結構論。
(三)結構
我們現在說的「書法」一詞,即通行於隋唐。隋唐談藝,最重法度(現在有些半吊子,一談唐代,就顛狂談草,以為那是盛唐氣象。你若聽到這類話,就知他根本還沒入門)。以致我們現在學寫字,幾乎每個人都由唐寫起,不是歐、虞,就是顏、柳,因為他們法度最謹嚴,足供後人效仿。而唐人之法,結構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部份。
開始談結構的,是一位僧人叫智果。他採用佛經的頌體寫了《心成頌》,提出許多寫字的形構原則。
例如一個字往往右角要斜高些,如人聳右肩,左下角則要拉長一些,如女子照相時要伸左腳放前,這樣整個字就不平板了。尤其是有些上頭寬的,如宣、寧、臺、尚等,均須「回展右肩」;而字有腳的,如月、典、其、類,則要「長舒左足」。
諸如此類,因是頌體,念起來頗似歌訣,所以立刻引發了效法,唐歐陽詢、張懷瓘等大家均有響應。後世論結構,往往編成口訣,讓學童琅琅上口,淵源即來自此。
(龔鵬程作品:《心成頌》)

三、法的傳承

後來元陳繹曾,明常諄,清王澍、蔣衡等人對此又不斷推衍,到清末黃自元編《間架結構摘要》時,結構原則已經多達九十二項了,故一般稱為九十二法。黃自元所寫的字帖也因此廣獲初習字的學童採用,依之入門。
你也許會問:歷來書法大家很多,不是早就有許多字帖,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等可供學習了嗎,為何還需要這些小名家《間架結構摘要》之類入門書來讓人學步?
殊不知,一個碑一本帖,乃是大作家的大文章,觀摩這些最高典範,當然讓人高山仰止,可是你學得來嗎?要學文章,只觀摩範文,眼高手低,還必須從文章作法、修辭學等步步練習起才行。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學書九十二法》就是登山之階梯。
而強調組字結構法,自有道理。結構是骨架,一個人骨架歪了,四肢能擺得正嗎?結構又是組織,眉眼脣鼻須看搭配,不是個別好看就行。因此有些書家,你看他個別筆法雖不甚謹飭,但整體風神卻甚好;某些人,一枝一節雖也撇捺可觀,合攏起來卻沒法看,鳳眼搭上了豬鼻子。趙宦光《寒山帚談》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社會變遷、文化衰亡,這九十二法近年已不流行,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因此我寫《學書九十二法》這本小書便有推廣舊法、提倡結構之意。
早先啟功先生亦重結體,但似乎並不熟悉或竟不知有此舊法,故其論詩絕句說:「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於九十二法之外別求所謂黃金律。
他的心得當然很可貴,可是我以為反而比舊法僵化得多,並不足取。所以舊法不宜廢棄,仍應參考。
(龔鵬程作品:《學書九十二法》內頁)

四、法的推廣

過去印這種字帖,或嫌黃自元不夠好,坊肆常會剪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人的字作為樣例。這當然也甚好,但原字書寫時自有脈絡,摘出孤立地看,有時不免板滯,就像集王羲之集得最精采的《聖教序》,與蘭亭諸帖中的王字相比仍顯得呆。所以我還是自己寫罷!
我的字,何敢比肩前賢?但一人有一人之風格,寫時也較可針對各法之需求,試用不同之筆法來演示結構,因而可能還有點裨益初學的作用。如何從「法」中顯示個人的趣味來,事實上也即是楷書的祕訣,楷書最怕呆板、無靈性呀!
這書出來以後,我也開始大力投入書法教育領域,跟趙安悱兄辦書法培訓,在北京、江西各地開班,也辦大專院校的書法專業。另外,還以我這本書為基本架構,分別編輯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人的字作為樣例來講筆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幾十本。是近年書法教材中比較有用、規模比較大,且影響較全面的。其基底大概可說都是由《學書九十二法》這本書延伸出去的。
當年端午節一時心動而寫的小作業,竟然牽引出這麼一大攤子事來,真出意料。可見萬法心造,筆頭之法固然要好好練習,卻也不能不時時觀照自己的發心。
推薦閱讀:
龔鵬程先生吉林書法展將於2020年10月25日舉辦
儒者工書 龔鵬程書法作品展
展覽地點:吉林省美術館(吉林省民間工藝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講學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讲堂。微博:weibo.com/u/11015016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