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雨月物語》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秋何日,望兄長說個確切日子,以便迎候。
那就約在九月初九重陽佳節吧。
——上田秋成《雨月物語》


書名:《雨月物語》
作者:上田秋成
出版社:光現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2018)

自認識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後,雖對志怪小說產生好感,卻一直未有尋找同類型的作品閱讀。這次因讀書會而認識《雨月物語》,翻開第一頁便停不下來。這些渲染神異色彩的鬼怪故事,透露著人性的嗔與痴、愛與恨:祟德上皇的怨靈、穿越千里赴約之魂魄、化為鯉魚的高僧、化為惡鬼作祟之妻……趁著記憶猶新,寫下讀後感。
淺略簡介
本書作者上田秋成,生於江戶時代中期,孩童時染病導致手指遭截短,後自稱「剪枝畸人」。青年時曾放縱生活,後收心養性,學習國學及漢學,逐漸開始創作。後來經商遭遇困難,改而習醫,學成後行醫期間,繼續鑽研古典學問與知識,及後修訂早年撰寫之初稿,於安永五年(1776)正式出版《雨月物語》。
《雨月物語》乃讀本小說,屬日本江戶時期的通俗文學。此類小說情節及題材多改寫自宋話本或明清小說,並融入日本文化元素;其遣辭用句較高雅,卻不失趣味性。書中載有九篇志怪小說,分別為《白峰》、《菊花之約》、《夜宿荒宅》、《夢應之鯉》、《佛法僧》、《吉備津之釜》、《蛇性之淫》、《青頭巾》及《貧富論》。
各故事篇幅不長,行文融合文言及白話,讀起來不太困難,而且譯本附有各種註釋,縱使對日本歷史與文化感陌生的讀者,也能理解故事內容及作者思想。其中筆者印象最深的是《菊花之約》,講述丈部左門與赤穴右衛門的相識、交往、分離及重聚。
故事發生於即將步入戰國時期的年代,一個不講忠義,充斥著背叛的「下剋上」時代。左門機緣巧合下救了武士赤穴一命,二人意氣相投,結義金蘭。後來,赤穴為對其已逝之城主盡忠,決意返回出雲,並與左門相約秋天重陽節歸來再聚。時至菊節,早已準備好佳餚美酒的左門苦等一天,直至月色已暗,才終於迎來赤穴,卻沒想到對方原來因被已投靠新主的堂弟丹治軟禁,思及未能如期赴約,惟有切腹自盡,以便魂魄能飛越千里趕赴菊花之約。得知真相後的左門傷心欲絕,最終拜別老母,赴出雲為赤穴收拾骸骨,並斬殺丹治。故事至此結束。
《雨月物語》上田秋成
梅村/判兵衛〈京都〉,野村/長兵衛〈大坂〉,安永五年(1776)
国文学研究資料館藏 [1]
後感分享
筆者翻查《菊花之約》的故事原型——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發現故事情節發展雖大致相近,結局卻有差異。〈范巨卿雞黍死生交〉中,張劭(左門原型)發現義兄范識(赤穴原型)為守信赴約而死後,立即動身往弔,最後更為此自刎,以求與范識同葬。故事最後寫道:「千里途遙,隔年期遠,片言相許心無變。寧將信義托游魂,堂中雞黍空勞勸。月暗燈昏,淚痕如線,死生雖隔情何限。靈輀若候故人來,黃泉一笑重相見。」[2] 現實中未能重聚,惟望黃泉路上再見。故事描寫了朋友間信義的極致表現。誠如譯本的導讀所指,上田秋成的《菊花之約》,增添對「忠」與「義」的描寫,不但寫朋友之信義,亦寫武士的忠義。赤穴拒絕背叛舊主,以及左門斥罵丹治不重信義的一席話,均令故事昇華不少。

左門與赤穴、張劭與范識為守信義無反顧地了斷性命,難免過於夢幻(若改編成虐心的耽美故事效果倒是不錯)。比起古代,現代人相識滿天下,透過網絡即可隨時與朋友聯絡,如此方便,友情理應更容易維持。可是撫心自問,多年來結交的朋友,有多少能維持至今?有多少承諾許下了卻未有完成?有時候連相約許久不見的友人聚餐,也思前想後借故推辭,難免令人心淡。

輕薄之徒不可結交,談何容易。

淺談菊花
菊花是瓷器常見的飾物之一。筆者挑選兩件製作於17世紀的陶瓷,以作分享。「色絵秋草文徳利」是京燒作品,又稱「古清水」。至於第二件是景德鎮窯系的青花菊花向付(食器一種),相信是晚明時期外銷至日本的瓷器。
色絵 秋草文 徳利
江戶時代(17世紀後半)
京燒‧古清水(「岩倉」印)
登錄編號:01226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3]
古染付大輪菊花形向付
明(17世紀)
石洞美術館藏 [4]
又,若提及菊花,或許更多人會直接聯想起日本。不論中華文化或日本文化,菊花均佔著重要地位。晉代陶淵明《和郭主簿‧其二》中曾以「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描寫清新秋景,藉此詠菊。菊花文化傳至日本後進一步發展,既代表高潔,也成為死亡的象徵。值得一提,日本皇室的家徽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紋」;而檢察官徽章的設計同樣具有菊花元素,由白菊花辮及金色葉片包裹旭日組成,含有「秋霜烈日」之意。律師徽章則是由十六瓣向日葵包圍中央的天秤設計而成,帶有正義、自由、公平及平等之意。
檢察官徽章(左)[5]
律師徽章 [6]

[1]新日本古典籍総合データベース,https://kotenseki.nijl.ac.jp/biblio/200014740

[2]【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六‧范巨卿雞黍死生交》,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07284
[3] 圖片來源: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http://jmapps.ne.jp/mocoor/det.html?data_id=2269
[5] 圖片來源:釧路地方検察庁,http://www.kensatsu.go.jp/kakuchou/kushiro/page1000054.html
阿策
阿策
熱愛逛博物館。希望分享更多世界各地的歷史與藝術。在現今風雨飄搖的時代,若能通過反思人類歷史,從昔日的人與事中找出一些啟發與領悟,或許更能幫助我們迎接未來的難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