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鳥人》觀後感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這是Raymond Carver的書,也是片中男主角企圖在百老匯東山再起的表演作品。如果你跟我一樣愛看電影,也看了很久的電影,那麼,我相信你會喜歡《鳥人》的。
此片選角妙不可言,台詞更是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男主角 Michael Keaton根本就是在演他自己。片中"鳥人"的海報,幾乎可以讓資深影迷馬上聯想到他過去扮演的Batman。曾經帥氣瀟灑的Bruce Wayne,如今歷經風霜,年老色衰,逐漸為眾人遺忘,旁白〈主角的內心〉應該是某種特殊的環繞音效吧(?!),低沉嗓音直敲得心頭一震一震地,彷彿能感受到主角對未來的惶恐。
配角為1996年以《驚悚》一片成名的Edward Norton,其演技經過近20年的淬煉,更為纖細,更為神經質,也更為迷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飾演主角女友的Andrea Riseborough。她在拍攝此部電影之前,拍了一部小品電影《Disconnect》,實屬佳作,該電影談論的是網路世界造成的人性疏離,可惜這種片的票房就是只有長春戲院的小廳那麼一丁點(窘)。
這部電影很直接地強迫觀眾在戲院裡反思,這些年來,當我們在看電影時,我們到底在看什麼?!曾幾何時我們不再細究劇情,不再崇尚演技,不再探索人性和感情,而追求爆破、動作、尖端電影特效,於是任由硬底子演員被時代的狂潮淹沒,任憑戲院被一齣齣科幻動作片占據…。
走出戲院,我想了很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9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h-Yu 的書架 的其他內容
是否每樣東西、每種行為都有一個價格?只要出的價夠高,什麼都能買?本書作者為Michael Sandel,其第一部在台灣造成轟動的作品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一本兼具趣味與省思的科普書。作者Tilney是在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執業多年的外科醫師,他以生動的筆觸,講述西方外科手術的演進。
2016的中秋節家族旅行,帶父母挑戰紐約、華盛頓DC的地鐵、景點及美食。   第一次到紐約,第一次搭超過10小時的長途班機(TPE直飛JFK),好多第一次旅行經驗都是在這趟旅程發生。旅程第一周在紐約,接著搭Amtrak到華盛頓DC玩三天,最後再回到紐約把想二訪的景點再訪一遍,才心滿意足地搭機返台。
2019年3月底,衝著對矽谷的極其好奇,安排了一趟加州之旅。
書名全名為:《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作者以大數據分析自谷歌搜尋蒐集之關於「種族歧視」相關搜尋為開端,探討大眾主觀認知與現實產生落差的肇因,剖析造成刻板印象與真實面間差距的心理學成因,並論及大數據分析之應用領域及可能牽涉的道德問題。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是否每樣東西、每種行為都有一個價格?只要出的價夠高,什麼都能買?本書作者為Michael Sandel,其第一部在台灣造成轟動的作品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一本兼具趣味與省思的科普書。作者Tilney是在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執業多年的外科醫師,他以生動的筆觸,講述西方外科手術的演進。
2016的中秋節家族旅行,帶父母挑戰紐約、華盛頓DC的地鐵、景點及美食。   第一次到紐約,第一次搭超過10小時的長途班機(TPE直飛JFK),好多第一次旅行經驗都是在這趟旅程發生。旅程第一周在紐約,接著搭Amtrak到華盛頓DC玩三天,最後再回到紐約把想二訪的景點再訪一遍,才心滿意足地搭機返台。
2019年3月底,衝著對矽谷的極其好奇,安排了一趟加州之旅。
書名全名為:《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作者以大數據分析自谷歌搜尋蒐集之關於「種族歧視」相關搜尋為開端,探討大眾主觀認知與現實產生落差的肇因,剖析造成刻板印象與真實面間差距的心理學成因,並論及大數據分析之應用領域及可能牽涉的道德問題。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愛在三部曲》著名美國編導的最新力作《當殺手戀愛時》。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這是一套有關友情及人與人關係的電影,電影的很多橋段也說出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在一個大城市內人際間的疏離,警察和法官的不近人情,另外人就算在物質上豐裕,但還需要有精神上的陪伴⋯⋯
Thumbnail
我曾聽過人喜歡賞鳥的理由,除了喜歡鳥類美麗的身姿、多多接近大自然以外,同時也提高了洞察力,感官知覺的提升,聽力、視覺靈活,且也與冥想有相同的效果。 或許賞畫也有些相似的地方……   2003年柯林佛斯特Colin Firth 跟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演的電影《戴珍珠
Thumbnail
有些電影的畫面富於詩性,你很難分析拆解;語言不能抵達的地方,像是遺留在沙地上覆滿雪的夏日記憶。 《再見機器人》這部動畫電影,最大特色就是完全沒有對話、獨白、旁白,音樂是唯一的語言;也有別於以往的迪士尼動畫,沒有「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在一起」的結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紐約大都市裡,一段愛與創傷的故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任何對白,但是角色神情的生動、80年代美國的懷舊氛圍,以及貫穿全片的歌曲〈September〉,都讓這份純粹可愛的情誼充滿厚度,無聲勝有聲,以至於電影裡的祝福和遺憾,都扎實地讓人心有所感,並且迴盪至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片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說好再見。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愛在三部曲》著名美國編導的最新力作《當殺手戀愛時》。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這是一套有關友情及人與人關係的電影,電影的很多橋段也說出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在一個大城市內人際間的疏離,警察和法官的不近人情,另外人就算在物質上豐裕,但還需要有精神上的陪伴⋯⋯
Thumbnail
我曾聽過人喜歡賞鳥的理由,除了喜歡鳥類美麗的身姿、多多接近大自然以外,同時也提高了洞察力,感官知覺的提升,聽力、視覺靈活,且也與冥想有相同的效果。 或許賞畫也有些相似的地方……   2003年柯林佛斯特Colin Firth 跟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演的電影《戴珍珠
Thumbnail
有些電影的畫面富於詩性,你很難分析拆解;語言不能抵達的地方,像是遺留在沙地上覆滿雪的夏日記憶。 《再見機器人》這部動畫電影,最大特色就是完全沒有對話、獨白、旁白,音樂是唯一的語言;也有別於以往的迪士尼動畫,沒有「從此以後他們幸福在一起」的結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紐約大都市裡,一段愛與創傷的故
Thumbnail
《海鷗》是一部很不「主流」敍事的電影,主角「演員」何一唱和「作家」周迅生更像從小說中走出來講故事,不過電影抽走了小說中讓我們可以理解角色心路歷程的第一身敍述。而換言之,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作為「第三者」、扮演觀眾的我們可以變成「演員」也可以變成「作家」,思考角色的動機。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全片沒有任何對白,但是角色神情的生動、80年代美國的懷舊氛圍,以及貫穿全片的歌曲〈September〉,都讓這份純粹可愛的情誼充滿厚度,無聲勝有聲,以至於電影裡的祝福和遺憾,都扎實地讓人心有所感,並且迴盪至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片刻,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說好再見。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