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讀艾倫狄波頓 《哲學的慰藉》

2021/05/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許久未雨,今朝醒時窗外卻雨勢如奔,總歸解了來日將要停水之憂慮。
近來迫於疫情肆虐,望向晴朗氣象時心中越發煩躁不安。生活中曾如此重要的事連番停擺,無所事事地消磨著時間,想起幾些平日匆忙裡落下的美好。例如:閱讀。
艾倫·狄波頓《哲學的慰藉》
離群索居,思想飢荒,視線下意識地將我引至排滿哲學書籍的那個層架。攤開在桌燈之下的於是為艾倫·狄波頓的,《哲學的慰藉 》。甫進入完全無社交生活的頭幾天,我很是焦慮沮喪,有種喪失生活動力的感覺。想起YouTube頻道——「快樂大學」的主持人熊仁謙說過這樣的概念:社交生活的完滿與否,取決於內在精神的富足程度。
我重新審視往日頻繁社交,與如今幾乎與人群失去交流的自己,發現那個高度仰賴祂者而生的自我,也從未能真正獲得渴望的靈魂共融。並非要完全否決別人對個人生命的必要性,艾倫·狄波頓就有說過:「也許除非有人看見我們存在,否則我們不算真的存在。」但我所執意要的,那些依靠他人的獲得,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擁有。
想及如是這些,心境變得明朗許多。書中第三卷——遭遇挫折時的慰藉,主述賽內卡的哲學觀,章節裡摘錄了很美的一句:「何須為了生命得某一部份哭泣?生命本身就是可泣的。」人生中那些壞的部份:疾病、死亡、失去⋯⋯縱然是可怕而不尋常的,卻並非反常。而好的、善的,也絕非本該如此。震驚、憂慮、憤怒、拒絕接受之所以反覆折磨著我們,是由於我們並未真正理解到生命的正常即是無常所致。因此,計劃亂了、失去自由、與我喜愛的人類們斷聯,本就是輕易發生的,而我也有足夠的能力明白和容納。這章安定了我的心情,是我最欲多次思索的部分。
然而,變成一個安之若素的人並無法解決我在處於社交狀態時,心中那股油然而生的,渴望被完全包裹的念頭。第一卷談及蘇格拉底,關於「不受歡迎時的慰藉」。他堅持引導雅典人民走上追求內在精神提升和道德幸福的路途,直到接受審判有罪和服毒自盡的時刻,都沒有動搖。那樣毅然決然的信念不是易有的,並且還有點過於確信(我的生命還未養出此類可以完全涵蓋生命意志的信條),但卻真的令我羨慕(自然也有敬佩的成分)。
相信自己的本心勝過任何流言蜚語,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至少對我而言。也許,相信自己可以某部分地,超脫他人的肯定和在乎而存在,是我應當時刻提醒自己的事。辯贏心中不時冒出來擾人心神的質疑很難,因此需要練習。
感覺不被愛時會觸發自我貶低的開關,我想,自我價值的不確定性,向來是耗費我心力的主要原因。心情常因此陰雨、散發出霉氣;理由卻始終無法掌控、難以明說。然而眾生的痛苦各異,自有其困頓所在。第六卷——困頓時的慰藉,所言之尼采的哲學觀點,主張生命中必須同時具備美好與痛苦,才可能達到真正的完滿。是的吧?我想這麼告訴自己:不需要急著逼自己脫離,因為生命原本,就包含不適。
讀畢以後,心情暢達了多。也許得到一陣子無所事事的空白,也並非那麼壞。
卡呂的清醒狀態
卡呂的清醒狀態
不只有呼吸地活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