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米麴練習筆記(一)酒釀、養麴操作

2021/06/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年初我妹寄來一包甜酒麴菌種粉末30g,放了幾個月,最近剛好收到四包米,就興高采烈地開始研究養麴的方式。一開始誤以為是日式米麴菌,所以使用米麴菌的方式養了兩天,但養的過程發現發酵的狀態跟米麴不同。於是在網路上探索一陣子,發現原來所謂的酒釀跟米麴,是不一樣的菌種!
當下便更改培養環境,所幸最後還是成功培養出正常的酒釀。前面的錯誤操作就當成養米麴的練習。記錄如下。

主要的參考網站:

食材:
  1. 米 1500g 不使用黏性太強的米,這次練習使用關山的高雄139號米
  2. 酒釀菌種 30g(因怕菌種放太久沒有活力,所以用量特別多)
用具:
  • 電鍋、蒸盤(最好用蒸籠)、蒸布
  • 培養箱、毛毯
  • 培養盤、棉布
  • 溫度計、濕度計
  • 飯匙
  • 濾茶網

Day 1

半夜,洗米後浸泡

Day 2

早上瀝乾水分,約1-2小時。過程中要左右傾斜濾籃,盡可能將水分濾掉。
電鍋內先放一蒸盤,大概卡在電鍋中間。
然後鋪上濕的雙層紗當作蒸飯巾,沾濕是避免米粒沾黏
把米倒入鋪平
蓋上鍋蓋。蒸40分鐘。(外鍋預計放4杯水,這點還需要再測試)
40分鐘後測試米粒硬度,理想的狀態稱作「ひねり餅」,也就是抓一小把蒸好的米,在掌心可以輕易捏成一塊米餅,米心要熟透,不能有白白硬硬的芯。但仍然比一般食用的飯硬不少。
我在這個步驟應該是沒有操作好,因為用了三杯水,在25分鐘後電鍋就跳起,就乾脆直接進入下一步。事後檢討,雖然米心是熟的,但是應該還是太硬。此時米的含水量在36~38%是比較理想的。
測試米粒硬度
蒸好的米可以看出來跟一般濕潤的飯不一樣
接著將培養盤放在桌上,舖上兩層布,內層直接接觸米粒的布孔洞不可太大,怕麴菌漏出,外層使用棉布吸附多餘的水分。使用雙層棉布可能會讓米粒過乾,事後檢討也許這也是我的麴菌過乾的原因之一。但內層直接使用蒸飯布會太濕。下次要嘗試將內層棉布蒸濕,然後擰乾一點使用看看。
用飯匙將飯分配到盤子內
飯與布之間無沾黏
等待降溫到45度,就可以開始撒種麴。
把種麴倒入濾茶網,平均灑在米上。
然後把米跟種菌充分混合。完成後大概35度。
接著用內層棉布將米包覆起來,施加力道將米包成一顆球狀。
再用外層棉布將內層的布球包覆起來。
再來將布球放到培養箱中,上面用毛毯覆蓋,
再將箱蓋斜斜地蓋著,不完全密閉,因為米麴需要空氣。
最適合的溫度為35~40度,濕度為70~80%。
這幾天培養箱的溫度維持在32度左右,濕度則是70~90%區間。

Day 3

大約18~22小時候,要來查看一下麴米的溫度(品温),超過40度就是做第一次翻麴「切り返し」的時機。要做的就是快速將黏住的米粒撥散,讓空氣可以流通,並稍微讓麴米降溫。此時米應該看起來有白點,並飄著淡淡栗子香。如果品溫並沒有超過40度,可以略過這個步驟。
「切り返し」完大概3小時候,品溫會再升到超過40度,此時要來做「盛り」,就是把米平鋪到培養盤上。
接下來就是每5~6小時左右,當品溫上升到40度左右時,要做第二次翻麴「中仕事」,以及第三次翻麴「仕舞仕事」。因超過45度時就會有菌開始死亡。

Day 4

然後等待大約12小時候「出麹」,就是收成米麴。
成功的米麴,會飄著栗子的香氣,米的表面長滿純白色的菌絲,向扎根一樣吃進去米粒裡面,這個狀態叫做「破精」。米跟米之間會黏在一起,手感柔軟有彈性,用手可以輕易地撥開。米麴的發酵狀態就稱作破精回り(はぜまわり)。
完成的米麴應該比米多20%的重量,超過20%就是太濕,小於10%就是太乾。
嘗起來的味道應該有著像栗子的獨特香氣,如果感覺太甜,就是水分太多,澱粉已經開始水解。
剛開始發酵的米含水量約在36~38%,完成時生米麴的含水量約為27%(和上面的重量20%有點出入?),乾燥麴則是小於10%。
以上是正常養米麴的步驟。

Day 3

我在做「盛り」,就是把米平鋪到培養盤上的步驟時,發現布上面有黑色孢子。米的表面也隱約有黑色孢子。此時應該就發現異常,因為米麴的孢子應該是黃綠色

Day 4

繼續培養後,發現黑色孢子越來越多,
有白色菌絲將米粒沾黏在一起。
經過查證後,發現酒釀的菌種是米根黴Rhizopus oryzae,並可能還有一些酵母菌共存。而不是我原本想的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
於是我留一份種菌冷凍,將剩下的培養出孢子的酒釀菌加水淹過,以有氧發酵來進行,米粒們很快就開始冒泡並產出酒香。

Day 5

試吃後已有濃郁香氣與酒味,決定裝一罐冷藏。
剩下的繼續常溫放置,冒出許多泡泡。在隔天也裝罐冷藏。
並做了一份酒釀鹽麴的練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花草日和工作室
花草日和工作室
香草師、芳療師、純露蒸餾家。減塑、減廢、整體生活。手工藝、手工皂、縫紉、編織。園藝。發酵。我們嘗試過著簡單的生活,從生活習慣與物質方面進行簡單化,同時為了不增加地球的負擔,我們大部分採用天然的材質製作生活用品,於自家種植香藥草,學習各種生活實用技能,將環保、藥草與芳療的理念實踐在日常的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