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德國教育的粗淺觀察

2021/07/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2013年寫的一篇舊文,雖然已經過了八年,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狀態,還是覺得教學和藝術一樣,怎麼樣都可以。只要不強求結果,迷人的世界就會在眼前開展。

我在台灣只當過學生,在德國也只在音樂學校教鋼琴,並沒有到中小學任教,因此能觀察到的只能是萬花筒裡的一小片。
相對來講德國小孩很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跟老師的互動很多。從小學開始就經常有公開討論課。 進一步來說,學生也經常被鼓勵著問為什麼,不僅僅是在學校,在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帶小孩的媽媽們不厭其煩地分析條理給孩子聽,為什麼我告訴你不能這樣,剛剛那個狀況是為什麼,她們會頗有耐心的跟孩子說理。隨時訓練孩子思考,培養小孩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
德國人的守法精神也許由此慢慢培養,所謂守法並不是說不去犯法那樣被動式的守法,而是在沒有人管理的情況下,自己能否管理自己。如同之前的觀察,設法讓孩子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了解到,現在我這樣做會有什麼影響跟後果,就可以合理判斷並自己下決定。
社會價值觀也會影響教育,對習慣於”方便”和”迅速”的台灣人來講,德國人真是死板到不行。即使住了很多年我還是經常被他們的”原則性” 震撼到。
比如說,某天下午四點五十九分二十三秒進了影印店,打算copy一張A4大小的文件,店員說,我們五點關門,所以我已經要下班了。我說,只是一張A4啊。店員說,可是你印好再結賬就已經超過五點了啊。
對我來講,這是一件很小的文件,只要按個按鈕就可以解決。
對他來說,這是原則性問題,原則性問題不能用按鈕解決。
德國教育注重實用性,努力拉近社會跟學校的距離,有那麼點催著孩子們趕緊長大,邁入社會的意思。 德國小學生假期要做實習,體驗各個行業不同的生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這句話在德國社會裡是真正落實的。問小學生們將來想從事甚麼職業,幾乎不會聽到預期中的答案,相反地充滿了意外:“開toraku” 或 “修車廠的黑手” 一類的答案。由於在假期中深入了某個行業,得以窺探到內部作業,讓他們對於各行各業都充滿了憧憬。
即使是出了社會有著好工作,仍然不斷進修著的人也到處都是。經常在電車上看見捧著書看得入迷的油漆工或自修學習的水電工人。”靠手藝吃飯的人竟然也這麼喜歡看書!”- 這完全顛覆了我一貫的認知,並深深覺得,學校教育的成功之處,不在校園裡,而是在於學生出了校門以後的表現。
對我來說,教育像是一項禪學練習。
傳授的內容本身,都已經是過去式,你所能相信的,也通常是過往的自己。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把當下有用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年齡和世代有差距的人,若不具備趨勢專家的敏銳度,根本是做不到的事情吧!我經常這樣懷疑著。
那句很有名的”教學相長”的意義或許就在這裡,藉由不斷和社會上他人的互動來取得雙方的平衡。畢竟,每一個世代都擁有自己需要去尋找的問題跟答案的主權。
所見即所德模式,分享我所知道的德國文化跟語言知識。 所有文字皆為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打賞一起滋養這塊文字園地。謝謝! https://paypal.me/germanklangvoc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