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對存在進行的沉思。在看完《小說的藝術》之後

2021/09/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
這本書共有七篇文章(如同他在小說常用的七部結構),包括兩篇對談、一篇讀後記、一篇詞典、一篇受獎演說,雖然這些文字都是各自獨立誕生(在1979年到1985年之間),昆德拉在構思的時候已經想著要將它們收錄在一起,並於1986年實現。
「每個小說家的作品都隱含他對於小說歷史的某種看法,隱含著小說家對於小說是什麼的某種想法。」
小說的精神是複雜的,塞萬提斯(小說《唐吉軻德》的作者)將世界理解為一團模糊曖昧,「要起身迎擊的不是一個絕對的真理,而是一堆相互矛盾的相對真理。」小說檢視生命的種種面向,每部小說都在對讀者說:「事情比你想像的複雜。」
現代社會的特性是簡化,生活被簡化為社會功能,歷史被簡化為幾個事件,時間被簡化為現在這一秒鐘。時代精神要人們快速明白是非對錯、判斷是誰說的有理;小說訴說的卻是「終極悖論」,告訴我們真理無從掌握。
實驗性的自我。
「所有時代的所有小說」都會關注「我」這個謎題,只要創造一個想像的生命、一個人物角色,就會面臨這個問題:「我是什麼?」小說檢視人的存在和可能性,檢視內在發生的事,對動機和意識追問到底,小說是一個長長的質問。
對昆德拉來說,「發現那些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事」,「說出那些唯有小說才能說的事」,是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那些至今不為人知的存在,同時已經眾所周知,「當一個現象變得普遍、日常、無所不在的時候,我們就再也看不出這現象了。」
寫作「意謂著打破一層隔板,在隔板後面的暗影裡,藏著某些永恆不變的東西」,小說家「只是發現」某些已經在那裡的東西,某些重要的議題,並且寫成小說。
人們對於世界是什麼,有著想法和假設,藉由行動(想法誕生決定、決定轉化行為、行為連結冒險),把自己從其他人當中區隔出來。這些過程究竟如何發生,是小說永恆的提問,是角色塑造的難題,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真實生活。
小說家是存在的探索者。
「把一部小說建立在恆常不斷的沉思(méditation)之上,此舉在二十世紀違逆了時代精神,這個時代一點也不喜歡思考。」
「小說就定義來說,是諷刺(ironie)的藝術。」那些角色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該厭惡還是欣賞,小說讀得越專心,就越不可能找到答案。探尋人類處境的本質會得到悖論,越是思考、真理就越是逃離,沒有人可以占有真理,每個人都有權利被理解。
昆德拉在演講的最後提到三頭怪物,扼結樂思忒(agélaste/不笑的人,沒有幽默感的人)、對於既成思考的不思考、媚俗(想要不惜任何代價討好大多數人),是小說的藝術「唯一且同一的敵人」。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39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