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Korda的影片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底線移動非常靈巧,節奏感很好,腳步輕盈,細碎的墊步配合很好,令人有一種他的腳跟一直沒著地的錯覺,他的腳法(footwork)基本功很紮實。
Korda的平衡感也相當不錯,當他被對手較深的球逼退時,身體往後退的同時仍能保持不錯的平衡,我想這跟他從小玩冰上曲棍球有點關係。曲棍球和網球大不相同,但同樣要在快速移動中維持身體平衡。年紀愈早從事與平衡相關的運動,身體對平衡的掌握就會愈好,在急迫中就像反射動作,不假思考就能調整身體以維持平衡。
Korda的擊球動作相當放鬆,但擊球力道卻非常強勁。英文球評常使用一個名詞「easy power」,目前好像沒有一個較權威或常用的中文用詞,所以我用較長的敘述來解釋easy power。簡單來說,easy power就是用最少的工夫產生最大的力量。(use less effort to generate maximum power)。
人體如何產生這種力量?我在網路找到最佳的解答如下:絕大部分沿著動力鏈的關節與肌肉的高度協調性。意即所有的關節都是靈活的,且具有大幅度的運動範圍,這種協調性能夠將最大的力量由一個關節傳遞到下一個。(High level of coordination of almost all the joints and muscles along the kinetic chain. This means all the joints are flexible and have wide range of motion and their coordination allows them to transfer maximum force from each previous joint to the next.)
所以,具有高度協調性的球員可以用最不費力的方式產生最大的力量,這類球員的打法都相當具有侵略性,例如:Rafael Nadal、Stan Wawrinka。Korda也具備這種條件,他在擊球那一瞬間之前,身體一直非常放鬆,直到球拍和球接觸時,才將所有的力量輸送到球上,擊出的力道非常強勁。
Korda知道自己具備這種條件,所以他有時會採取高風險高報酬性的打法,通常他會站在底線附近提早擊球,接二發時會踏進底線內,在球彈到最高點之前就攻擊,有一點Andre Agassi的味道。所以有些比賽他的致勝球和非受迫性失誤都比對手高兩三倍,但他獲勝。
力道強勁不代表他每一拍都重捶,他大概是年輕球員中打法較靈巧的人。他會運用時間差打法,在一分來回之中,每一拍出手的時間點都不同,有時在有利的情勢下,他也不急著出手,反倒是等球開始往下墜了才擊球,有時則是突如其然地提前擊球,這就是所謂的節奏控制,永遠不讓對手知道你何時攻、何時守,不讓自己形成固定的出手模式。
其他球員對Korda的評價如何呢?
John Isner:「Korda回發球很好,成熟。ATP問我今年看好哪一位球員,我說是Korda,希望他的表現可以證明我是對的。他是一位好球員。」
Diego Schwartzmen:「我真的喜歡他的打法,他在場上看起來非常好,我看見他和Tomas Berdych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和Tomas打過,我今天在場上有相同的感覺。他擊球非常重,時間點非常好,發球好,移位好,他看起來好像好幾年前就已在ATP巡迴賽中打球。」
Alex De Minaur:「這就是他危險的地方,他下手重,擊球非常放鬆。」
Andrey Rublev:「Korda真的是一位很棒的球員,他真的很有天份,他有強大的擊球,有自信,發球強勁,網前很棒,他很聰明,很具侵略性,他試圖主導局面,這就是他擊敗這麼多好手的原因。我和他父親很熟,因為他曾經幫助我,特別是我在16歲左右,那時候我在Bradenton IMG(註),Petr協助我,給我一些建議,和我對打。我非常感激他,我在Sebastian更小的時候就見過他,大概13歲左右,不知他是否記得。他父親真的很聰明,他對網球非常了解,他把Sebastian教得很好,你可以發現他的技術很棒,他擊球輕鬆,移位輕鬆。」
Korda球風極具觀賞性,不像Daniil Medvedev違反人體工學,也不像Rublev豪邁奔放,Korda的擊球動作簡潔漂亮,自然流暢,有一點「傳統學院」(old school)的味道,所以球迷看不懂技術層面也無妨,光看擊球和移位也是很賞心悅目。
Korda已具備不錯的技術和條件,但仍有些地方需要加強。首先就是發球,Schwartzmen說Korda打法很像Berdych,但Korda的發球還不如Berdych那麼好。果然,他改變了發球站姿。
上週在聖地牙哥(San Diego)Korda改變了發球站姿,由Platform改為Pin-point。有趣的是,Jannik Sinner今年也改了發球站姿,大概在溫布頓那時候,和Korda相反,Sinner由Pin-point改為Platform。這兩種發球站姿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是適合球員的就是最佳的姿勢。
Sinner之前的Pinpoint姿勢有一點失去平衡,改為Platform會比較容易保持平衡。Korda的身高有196cm,他應該可以發出更具威力的發球,很多高個子且具有強力發球的球員都採Pinpoint站姿,例如:Medvedev、Alexander Zverev、Karen Khachanov,這三位身高都是198cm。Korda平衡感佳,或許這是他改成Pin-point的原因。
Korda的Pin-point發球站姿影片Sinner的新舊站姿比較影片Platform和Pin-point的詳細解說影片第二個要加強的是體格和體能。Korda的身材瘦高,196cm,77公斤,偏瘦。通常球員在20歲左右還不會接受太多的重量訓練,不過他的身高差不多固定了,或許接下來他會逐漸增加重量訓練的份量及強度,他需要多增加一些肌肉,以及增強體能。
以下是今年到印地安泉(Indian Wells)大師賽為止,排名在前20,和Korda年齡相仿,比賽場數超過50場的球員:
排名10-Casper Ruud (22歲):62場(49勝13負),冠軍數:5
排名11-Felix Auger-Aliassime (21歲):54場(33勝21負),冠軍數:0
排名14-Jannik Sinner (20歲):57場(39勝18負),冠軍數:3
比Korda年齡稍長的頂尖球員比賽場數:
排名2-Daniil Medvedev (25歲):61場(50勝11負),冠軍數:4
排名3-Stefanos Tsitsipas (23歲):70場(54勝16負),冠軍數:2
排名4-Alexander Zverev (24歲):60場(47勝13負),冠軍數:4
排名5-Andrey Rublev (23歲):64場(47勝17負),冠軍數:1
Korda今年的比賽場數:
排名40-Korda (21歲):38場(24勝14負),冠軍數:1
基本上,要維持在排名前20,拿下幾個冠軍,一年比賽場數一定會超過60場以上。但比賽場數只能反應其中一部份的事實,如果真要探究,還得仔細去分析每一場比賽的時間及對手當天的發揮,對那些頂尖球員來說,打到八強以上的對手基本上都不是弱者,尤其大滿貫又是五盤制,比賽的強度更大,對體能的需求更大。
沒有人能預測下一場比賽會是艱辛或輕鬆,職業網球員幾乎一整年都在比賽,球員必須節制體能,而不是每一場比賽都將力氣放盡,這不利於身體疲勞的恢復。體能與重量訓練一方面是應付整年賽事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則是避免受傷。有時球員過於拼球,不知道自己身體跟不上意志的強度,這種情形常發生在尚未有嚴重運動傷害的年輕球員身上,結果影響職業生涯的發展。所以球員必須具備充足的體能及強健的筋骨,讓身體在意志控制下,「游刃有餘」地完成比賽。
(註):IMG,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Bradenton,知名的運動表現教育中心。許多知名的運動員都曾在這裡受訓。Sebastian Korda也曾在這裡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