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開發6】好好說故事

2021/11/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哪些事,是你忘不了的?
或許只是些微小事物,像某種徵兆。某個畫面,凝定成為記憶。
從感官描寫到象徵,是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次主題來到「敘事」,設想怎樣好好說一段經驗,而前面的練習,會幫助敘述過程添加亮眼的細節。
敘事,把星散的畫面、細微的徵兆,串連成線,形塑一段立體而動人的故事。
  • 敘述過程:如何安排敘事的結構,和時間軸有關。為避免流水帳,敘述事件時要注意氣氛,做出輕重緩急的區別──哪些可以輕輕帶過,甚至省略?哪些地方要放慢步調,仔細捕捉?
  • 敘述語調:敘述者是誰?(小孩說話和老人回憶,口氣不一樣!)對誰說話?營造怎樣的氛圍?
說出自己的故事,是這時代非常需要的一種能力,鋪陳的功力是別人會不會想聽下去的關鍵,我們一起來看看它要如何安排。

閱讀文本:盛浩偉〈沒有疼痛〉

這篇敘述一段家庭記憶。成年後的「我」追溯一段童年記憶,同時看著小時候的自己,成長之流一路往前,最後又來到長大後的視角,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這是在經歷時間的沉澱之後,寫出一段「痛」的經驗。

發生了哪些「事件」呢?我們先回到作者的經驗,按照事情真正發生的順序還原一下。為什麼文本在呈現時,選擇調動事件的次序呢?(標示一下有哪些事件被挪移了位置)
「為什麼要這樣調動呢?」
「從痛覺開始想起這個回憶啊!」學生幾乎想也不想就回答了。這段回憶的整個過程裡,都是痛覺,一直累積到最後,直到抽去神經,這就是「敘述過程」起到的作用。
這篇調動敘述過程,讓最後抽神經的痛感與最初家庭記憶的痛感連動,但是作者與父親的關係已經全然改變。記得之前提過「文本一致性」的原則(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是連貫的)嗎?你會發現圈綠色的地方也維持著這個安排──最初拍攝的全家福,跟最後搬家時再度翻出的全家福,也是對家庭情感的連動,但是與父親的關係已經全然不同了。
在這個說故事的過程裡,可以很輕易發現作者的口吻切換,分別是「現在的心情」、「小時候的回憶」和「慢慢長大中的我」,這三條敘事線在文中自然地「切換頻道」,不會混亂,是怎麼做到的呢?
眼尖的學生馬上發現:「每一次的『蛀牙』,就是一次口吻的切換耶!」
被父親毒打,初次蛀牙的記憶,是小時候的。回台以後父母分居,母親陪他多次看牙,過程裡慢慢長大,越來越理解到父母的關係。最後,隨著抽去神經,自己已經長大了,匆促疼痛地結束了這段糾纏。
看見了嗎?精心安排的敘述過程和敘述語調,可以強化出這麼厲害的作品深度!讀懂這一層,我們就可以來想一個比較屬於「象徵」的問題:
篇名為什麼叫「沒有疼痛」?
「可能是現在的他已經不在意、不痛了。」
「我覺得他還是很在意耶,就像有的人一直說自己沒事、沒事,其實很有事。」
「可能想故作不在意,宣告自己長大、可以擺脫父親陰影了,可是就像蛀牙一直埋在深處,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痛。」
學生說了很多自己的解釋,我們對文學的想像,慢慢在這裡面成形。

寫作:一個______的經驗

就像這篇文本從一個情緒的痛感,追溯家庭回憶,連結到抽神經這件事的實質疼痛。現在,按照你最近的生活感受,選定一個比較有共鳴的「情緒」(如果此刻有什麼強烈的感覺浮現,不要懷疑,就是它了!),伴隨這個情緒,寫下你可以直覺聯想到的一段經驗(比如:一個憤怒的經驗)。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開頭,如果不知道如何切入,就用「我忘不了......」開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姿含 Zina
陳姿含 Zina
帶學生創作和閱讀,招牌課程是「超實用寫作」,也打造各種客製課程,斜槓文字與教學。我相信《小王子》那段話:「沙漠之所以這麼美,是因為在某個角落裡,藏著一口井。星星好美,是因為一朵我們看不見的花。房子、星星、或是沙漠,他們的美麗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