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含 Zina

陳姿含 Zina

38 位追蹤者
帶學生創作和閱讀,招牌課程是「超實用寫作」,也打造各種客製課程,斜槓文字與教學。我相信《小王子》那段話:「沙漠之所以這麼美,是因為在某個角落裡,藏著一口井。星星好美,是因為一朵我們看不見的花。房子、星星、或是沙漠,他們的美麗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38會員
52內容數
在體制學校觀察到的「新課綱」觀點與大考趨勢,包含申請大學相關資訊、核心古文與現代選文教案,認識學習國文的方法。
由新到舊
【兒童哲學】比較A和B哪一個比較難?有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寫下比較喜歡A和B/A和B哪個比較難的問題,讓同學選,我們一樣的答案比較多還是不同的?到底「哪個比較難」的答案是什麼呢?閱讀完《去問貓巧可》你會得到自己的答案。
Thumbnail
2022-03-24
7
自傳備審重「串連」,從學習歷程開始準備經驗如果沒有經過本人撰寫,再多「美化」也只是徒勞,包裝漂亮的空心球。備審資料需要「串連」,經歷先後次序如何影響你?它們在你生命歷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資料如同生命經歷,看似繁複,卻也可以用同一脈絡相承,甚至於「岔路」也具有意義。
Thumbnail
2022-03-01
3
城市在閱讀|疫情時期,讀胡晴舫《群島》的孤島群像習以為常的都可能被中斷,卻不會慢,喧嘩也是。這一年的疫情中斷了我們的日常,卻也讓人更體會到活在「資訊時代」的實感──在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遠距教學、遠距工作,國際書展決定停辦馬上代之以線上書展,人們對資訊前所未有強烈地渴望,在這種時候,很適合重讀胡晴舫《群島》。
Thumbnail
2022-02-06
4
【戰爭主題策展】戰爭如何轟炸我:《安妮日記》個人的真實 feat. 癮君子、嘎拉嬉皮炮火隆隆焦土還冒著熱氣,遍地是受傷流血的身軀,如果有希望,寄託在領軍終結戰事的英雄身上。然而,在《安妮日記》這樣的「個人」回憶裡,戰爭的「轟炸」或許只是從微小地方開始,感受到生活出現裂痕,日常的秩序好像再也無法回復,然後意識到,翻天覆地的破壞。個人的生命歷程被中斷,先於國家,先於時代。
Thumbnail
2022-02-05
3
會客室|《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回歸寫作的本質這次主題,進一步分享療癒寫作的設計,最初啟發我的自由書寫大師是Natalie Goldberg《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她關注心靈與寫作的神祕連結,如果你也喜歡自由書寫,保證會和我一樣對它愛不釋手!這次我們談談寫作的本質,以及在寫作上,有哪些練習可以幫助你一直寫下去。
Thumbnail
2022-02-04
4
會客室|飲食微戰爭,吃貨與他們的寫作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你吃進去的東西從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一道小小的菜餚裡,架構了一整個世界。吃的同時,也發動了各種各樣的「微戰爭」,包含品嘗者的內心掙扎,也可能是審美品味、資源爭奪、貧富階級差距,甚至一整個文化想像。這學期開設「吃貨與他們的寫作:飲食文學篇」課程,帶大家重新認識飲食的意義
Thumbnail
2022-02-03
5
結局爆雷還需要看《老人與海》嗎?讀文學的「重點」是......台北市長柯文哲說,《老人與海》很無聊,就跟看棒球一樣,看前半局就好,過程浪費時間。但是「文學性」是在過程的堆疊中完成意義,不是速成的結果。
Thumbnail
2022-02-02
6
文學是什麼?讀希臘神話吧學生抗拒讀文學,主要是感覺自己沒有詮釋權,也讀不太懂。這學期課程討論「希臘神話」時「慢下來」,思考我是怎麼進入文學的?把分析方式拆分成數個步驟,讓學生參與。
Thumbnail
2022-01-28
5
關於「我」:自傳寫作建議自傳,其實就是包裝自己。這不是鼓吹誇大其辭,當然得要先有「實質內容」才能考量如何推出去,過度美化或缺乏自信,都不符合包裝原則。自傳要說的是「我是怎樣的/為什麼」,也就是包含著定義自己特色和佐證的過程。
Thumbnail
2022-01-23
4
名人佳句擠霸分?從浙江高考爭議看大考作文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來兩極評價,也討論起寫作文的意義:該不該用難字?是不是作文「擠」滿名人佳句就「擠霸分」?寫作是為了溝通,技巧無法取代作者「真正想說的話」,要看的是把這些名言佳句剝開以後,還剩下什麼。
Thumbnail
2022-01-19
3
新舊時代的「乖女生」緊箍咒──《俗女養成記》與〈畫菊自序〉(授權龍騰出版社題庫)江鵝《俗女養成記》,與高中選文〈畫菊自序〉對讀。「淑女」難做,怪不得江鵝乾脆做「俗女」,張李德和受到良好教育和出身庇蔭,在那時代得以發出聲音,卻也得遵循上流淑女形象。我們看見淑女的艱辛,有沒有更多「還俗」的選項?甚至,有沒有可能看見「俗」其實很真,一點也不俗?
Thumbnail
2022-01-19
3
110年高中學測國文與國寫題趨勢分析 考古題的目的,在於協助考生熟悉趨勢、練習分析考點。學測在即,分析110年學測國文與國寫,國文科未來趨勢往更高層次的閱讀素養靠攏,對當前社會議題的思考是重要方向。
Thumbnail
2022-01-18
3
《當我們重返書桌》:我們與他/她們之間(刊登於《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散文集《當我們重返書桌》選錄多位作者作品,吸引我們重返書桌,專注閱讀。書名靈感改自收錄的其中一篇——李欣倫〈如同她們重返書桌〉,有趣的是,這本散文集正是通過一次次的觀照、探問,帶讀者重新思考「我們」與「他/她們」之間的界線。
Thumbnail
2021-12-12
6
《小丑》影評:地獄由微小惡意構築電影《小丑》揭露無光的世界──該如何辨認什麼可信、誰可以信任?文明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座孤島,戴上被期望的「面具」,疲於各種扮演,找不到出口宣洩的惡一觸即發,向下踩踏,眾人一致猙獰的臉譜是鋪向地獄入口的磚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參與地獄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1-12-11
5
《鬼滅之刃》角色的追求,決定世界觀當我們說一個故事多麼吸引人,會提到人物、情節,但真正讓人回味的要素,是一個故事的「世界觀」。虛構世界運行的價值體系是觸發共感的關鍵。《鬼滅之刃》的世界觀很迷人──滅鬼過程的拉鋸,傳達出對「特別」的定義,和所謂「強大」之人的擔負。
Thumbnail
2021-12-11
0
《鬼滅之刃》世界觀:偉大來自平凡《鬼滅之刃》炭治郎的「善良」接近軟弱,儘管有體質特異、進步神速,卻非降生「拯救」眾人的神,承繼初始呼吸流,也只是因緣際會,這份「平凡」,詮釋出《鬼滅之刃》的世界觀。
Thumbnail
2021-12-11
0
《德魯納酒店》劇評:放手時需要更大的決心IU演出的「德魯納酒店」位於陰陽交界,平行於現實,只有死者能看見,它的價值體系亦正亦邪,無法用世俗標準衡量……這部浪漫愛情劇沒有happy ending,但這個遺憾卻是劇情完整的關鍵
Thumbnail
2021-12-04
5
《堅果殼》書評:過於喧囂的暗室(2019啟明冬季書評大賽首獎)2016年伊恩‧麥克尤恩《堅果殼》被譽為英國近20年來最重要的作品,故事述說胚胎在母體內耳聞父親即將被毒殺的陰謀,那尚未睜開眼睛的胚胎、溫暖的子宮,可能是我們不願走出的民主同溫層。
Thumbnail
2021-11-28
5
「金智英們」有事嗎?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改編考量(授權三民書局)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同名小說,與原作的批判意識落差巨大。看完電影,一定有人納悶金智英是否太小題大作?先生都做成這樣了,還有什麼好不滿足呢?身邊圍繞這麼多愛和包容還要憂鬱,金智英有事嗎?
Thumbnail
2021-11-28
0
〈劉姥姥進大觀園〉與《寄生上流》:看見二個世界《寄生上流》沒有誰是「可惡」的,但窮人會因利慾召喚出各種貪婪、巴結討好的可憐相,為躋升階層不惜弱弱相殘,在劉姥姥身上,卻沒有這種現象
Thumbnail
2021-11-28
0
笑笑就好?《寄生上流》不經意的對視看,與被看,是《寄生上流》的基本命題。兩個階級互相「觀看」之下的嘲諷,製造大量笑點,這是「黑色幽默」,意思是,好笑的地方,在現實裡其實很黑。
Thumbnail
2021-11-28
0
遊戲《這是我的戰爭》:只是想要活下去如果發生戰爭,你的目標只有一個,那會是什麼? 答案,不是殺敵,不是救國,而是:活下去。 “This war of mine”《這是我的戰爭》雖是戰爭題材,操作卻是一款「生存遊戲」,從小人物的角度去理解戰爭
Thumbnail
2021-11-28
1
杜甫〈石壕吏〉與「三吏三別」:小人物的戰爭敘事高中國文「戰爭」主題,「三吏三別」是名篇。杜甫有「詩史」之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見證人,他筆下戰爭敘事的動人力量,是回到一個「人」的立場,看見生命的掙扎,與《這是我的戰爭》遊戲對照
Thumbnail
2021-11-28
1
黑魔女的魔法來自......敘事的力量你看過電影《黑魔女》嗎?那一年,跟著轟動熱潮,一堆大朋友小朋友排著長長隊伍,進影院「重看」這個崩壞顛覆童年回憶的睡美人故事。《黑魔女》不更動原有架構,卻從中創新,這個「亮點」其實就來自敘事的力量
Thumbnail
2021-11-24
5
廖鴻基〈丁挽〉:男人與他的海高中課文選錄廖鴻基〈丁挽〉,像極《老人與海》,在捕魚過程中,流露的是海洋之於他生命的意義。他說:「海岸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邊陲角落,這個海島卻一直集體背對著海。」只有出了海,才發現陸地多狹小
Thumbnail
2021-11-24
2
張愛玲〈傾城之戀〉:透視愛情本質,燦爛時飄出灰燼(讀冊書店導讀、刊載女人迷)2020年9月是張愛玲百歲紀念,她寫都會男女情愛,特色除了意象綿密、色彩絢麗,更展現在「看透人生」的冷冷語調裡,《傾城之戀》寫這種冷,會讓人起寒顫,在愛情燃燒最絢爛的時候飄出灰燼
Thumbnail
2021-11-24
1
【感官開發1】語文創作課理念通過語文創作,我們要拾回認識世界的樂趣,把筆重新握在手中,找尋向內與向外的平衡,自我擁有豐足的安全感,也讓人靜心下來,看見一個新鮮多彩,充滿各種可能的世界樣貌,那是一個充滿玫瑰、蟒蛇、狐狸和綿羊的世界。
Thumbnail
2021-11-24
2
【感官開發2】這堂課限制你,只能自由地寫!「你印象中的寫作是什麼樣子?」「說起寫作,你的感覺是?」不管問哪群學生,直覺一定是「好煩」、「寫不出來」,這學期的語文創作課程,要從這種恐怖慣性中「鬆脫」,貼近寫作的真實
Thumbnail
2021-11-24
0
【感官開發3】手機無法再現的事?感官的世界在一個手機的時代,幾乎所有資訊、消息都可以即時連線,甚至成為「豐富」生活經驗的來源,但是手機裡看到的,與現實中差異是什麼呢?感官的世界
Thumbnail
2021-11-23
5
【感官開發4】封印解除!細節的力量這次的「感官開發」課程,我們要更細緻地走入這個世界,把各種感官活用在描寫裡。這股力量,可以用來刻劃一段銘心的愛情、友誼、關係的變化,或者帶出一段記憶、照片或旅行經驗。
Thumbnail
2021-11-23
0
【感官開發5】象徵生活中的語言表達,很多時候都是「言外之意」,「語文」這個媒介,會用「比較迂迴」、「間接」的方式訴說。「讀空氣」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能力,而「象徵」是通往「解讀暗示」的關鍵,它是「轉大人」重要
Thumbnail
2021-11-20
6
【感官開發6】好好說故事哪些事,是你忘不了的?或許只是些微小事物,像某種徵兆。某個畫面,凝定成為記憶。從感官描寫到象徵,是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次主題來到「敘事」,把星散的畫面、細微的徵兆,串連成線
Thumbnail
2021-11-20
0
【感官開發7】旅行的意義製作「旅人明信片」切換口吻,在旅行途中對一個虛擬對象說說話。這學期,目標是「感官開發」和「記錄生活」,先是通過自由書寫,開啟感官練習描寫,寫著寫著,慢慢投入「我」的情緒,
Thumbnail
2021-11-20
0
今晚,你想讓誰「被消失」?遊戲《Beholder》對體制的質疑(合作轉載U-ACG)《Beholder》極權統治,你是秩序部派駐公寓的守門員,負責監視人民,偷窺不僅無罪,還能定別人罪!格局方正的公寓中,住客來來去去。夜裡,有雙冷眼監看眾人的一舉一動;在政府高度監管之下,只需要一點小理由,就可以讓一個人「被消失」
Thumbnail
2021-11-14
7
大人的自由書寫:被書寫的森林寫作療癒,適合高中生和大人的自由寫作,長出一片秘密森林。這是從辛波絲卡詩得到的「即興書寫」啟發,誘引意識回到初始狀態,透過無疆界的想像,召喚寫作的魔法。
Thumbnail
2021-11-14
2
【南湖文藝季】療寫作,構築奇幻世界2021年南湖高中文藝季講座「療寫作,構築奇幻世界」,談奇幻小說的心靈跨越,從迷失為契機,展開叛逆與力量,看但丁《神曲》、希臘神話、地海系列,以及迷失森林的自由書寫。最後有對校園文學講座的後記。
Thumbnail
2021-11-14
4
尋找安身立命、接地氣的位置──研究現場的教與學刊登於《文訊》雜誌2019年9月號,採訪陳瀅州、羅詩雲。走上文學研究,像背反之影,懷著老派的浪漫,放慢了腳步鑽研文本的一字一句,如負載千鈞,為了一夕微光。這條路走得曲折,理由卻很單純。
Thumbnail
2021-11-13
5
寫作的意義,讓筆尖自由「自由書寫」是課程初期的好朋友,其實它和練習命題作文並不衝突,拋除「刻意控制」、「想拿高分」的念頭,讓筆隨心而行,是寫作最大的刺激......
Thumbnail
2021-11-13
0
學測國寫作文考前心法:感性篇學測「感性寫作」是很多高中生的夢魘,萬一對題目「沒感覺」怎麼辦?其實沒有人熟悉所有題材,找感覺其實是找方向。先有「主題」,然後才組織「題材」。
Thumbnail
2021-11-13
0
寫作文可以「掰」嗎?(轉載鳴人堂)寫作時,學生總會問:「可以掰嗎?」真假的定義,取決於對書寫者是否貼近真實。再多編造的情節,都無法取代意義。與其爭論可不可以虛構,這其實是寫作更應該在意的事。
Thumbnail
2021-11-13
1
這畫面太美,不敢想像:〈桃花源記〉(授權龍騰出版社)你的理想世界,是什麼樣子呢?魏晉陶淵明想像「桃花源」,細看卻會疑惑景象怎麼如此樸素?不過是土地平坦、房屋整齊,種植作物跟飼養家畜......文本內部邏輯一致的概念,有助於閱讀理解。
Thumbnail
2021-11-13
0
年度散文選閱讀指南:《九歌109年散文選》買散文通常從喜歡的作家入手,市面上卻有「散文合集」,由專業編者選錄。讀者在閱讀年度選集時大量接觸不同人作品,也會產生自己對這個年度的解讀,最後印象停留在這一年的作品指向了哪些共同關注,「創作者們」的臉譜串在一起,便構成了「年度」的立體感。
Thumbnail
2021-11-12
4
我們與言之有物的距離:國中會考作文結構說到國中會考作文技巧,我就想起以前位國八學生。那時每週上完課就叫學生回家寫然後帶來給我改,如此往復。學生讓我大惑不解的是,她有一次爆發寫出了五級分作文,下次卻又退回三級。怎會落差這麼大?
Thumbnail
2021-11-12
1
日常的遠離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不會察覺,日常這麼容易崩塌。 連續幾天的穴居讓人暴躁,曝露在陽光下成為一種風險,彷彿我們的皮膚變得乾燥薄透,隨時會在不明病菌的攻擊下剝落。
Thumbnail
2021-11-12
1
線上教學觀察與實作,Gather 角色扮演與拼圖法線上課程與實體有本質上的差異,並不是把「實體課搬到線上」,不同媒材之間需要「轉譯」。我的心得是,目標明確地一次帶走一個觀念,最適合線上課程。
Thumbnail
2021-11-12
0
讀《思辨是我們的義務》,國語文教育的可能(授權翰林出版社)看到有如法國大考的哲學性題目時,往往會羨慕這樣的考法更著重思維訓練的深度。這時候,不如回歸到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思索,本篇綜合閱讀《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後,對照台灣教育得到的啟發。
Thumbnail
2021-11-12
0
素養導向,國語文教什麼?聽到新課綱最夯的教育詞彙「素養」,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為什麼在大家心裡,素養跟能力會是相反的?它並非不教,而是對「能力」的定義與過去不同,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思維......
Thumbnail
2021-11-12
1
「小林同學」林昀儒教我們的事:自學的自是自由的自,還是自律的自?(本篇發表於鳴人堂)今年奧運男單桌球銅牌賽激勵人心,19歲選手林昀儒謙虛地說:「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天才,也許有一點天賦,但更多的是不斷不斷的努力」他同時也是一位「自學生」。努力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學習的最大關鍵。
Thumbnail
2021-11-12
0
鬼月讀《聊齋》,狐仙愛情的N種可能說到《聊齋》,你心中想起了什麼鬼魅精怪呢?ㄧ般來說都與「美」脫不了關係,這本著作寫盡神鬼妖仙、花精狐媚的可親可愛。鬼月讀聊齋,顛覆你對妖和鬼的可怕想像,介紹《聊齋》裡最迷人的妖怪──狐仙。
Thumbnail
2021-11-12
0
此時,此身,此城:讀韓麗珠《半蝕》(刊登於《幼獅文藝》2021年7月號)讀韓麗珠《半蝕》,心中浮現一片密林,痛苦與平靜並生。今日香港,H城,天空中散布著各種死亡碎片,飄蕩如遊魂,最終落地,成林,包覆整座城市,也有些會以空缺的形式繼續存在著。近年來港人思考城市命運,韓麗珠書寫「當下」,從她眼中看出去的一塊香港碎片,紀錄此時,此身,此城
Thumbnail
2021-10-18
3
自主,想像一片森林刊登於《幼獅文藝》2021年8月號:近年逐漸開始有人強調青少年「自主」的重要性,但長期以來對此的理解多半是專心讀書、自主規劃時間,卻很少談「想像」——如果得到一小段被允許冒險的時間,青少年會選擇什麼去完成自己對世界的探索?他們又如何與彼此產生對話?
Thumbnail
2021-10-09
5
〈無光之河〉刊登於《文訊》草原副刊2020年10月號:「跟著星圖 /迷航/我又見到光點 /微啟,微閉 /咬著字句......」迷茫那年所寫,每天工作結束便切換到自己的宇宙,在時空的橫切面劃一刀縫隙,星夜流淌如蜜。剛好追了《獵魔士》,多麼喜歡它的世界觀:宇宙間有「混沌能量」,而女巫、精靈這樣的存在可以控制它
Thumbnail
2021-09-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