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一年的守护 华侨报德善堂的今与昔(五)

2022/01/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灵魂人物
作为由漂泊海外的华人组建的民间组织,在泰的各个善堂都普遍具有自发性与脆弱性的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承受来自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群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报德善堂之所以能维系一百多年,并继续兴旺发展,除了宗教信仰和慈善义举的感召力,与每一代灵魂人物的个人魅力、精神素养、卓越才能以及出色的布局规划和管理能力也息息相关。
报德善堂永远的灵魂导师和精神支柱是大峰祖师。大峰祖师原本姓林,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一个富有家庭,自幼研读佛经,经科举得进士名衔,并担任知县职务,虽恪尽职守,但无奈当时朝政翻覆,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看着一幕幕荒诞的惨剧轮次上演,祖师失望至极又无能为力,54岁时他弃官出家,法号大峰,从此周游四方,弘扬佛法。祖师81岁时,广东省潮阳县因连日暴雨、河水泛滥,民众尸横遍野,导致瘟疫四起。大峰祖师不惧疫病,在“狮尾石”(今大峰石)设坛,收敛火化无人认领的尸体,并为逝者诵经超度。知识渊博的大峰祖师带众人疏通河道、清理水井,让众人能喝上清洁饮水,还上山采药为民众治病,才最终遏制了疫情。祖师不仅为病患治疗身体之伤病,供应救命之食量,还广纳弟子,传授助人之美德。
大峰祖師
当地的练江,宽600米,两岸只能靠船只往来。但这条江水流湍急,还经常兴风作浪,每年都有不少船只在激流中颠覆,乘客求生无望,家人只能对着大江嚎哭祭拜。祖师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悲惨场景,立愿修建一座横跨练江的桥梁,让两岸人民可以平安往来。他不顾年迈,亲临江边量度江水深浅,又四处奔走,先后前往福建和南洋募资七年,终于凑齐了建桥的费用。建炎元年(1127),当大桥建至16孔,只差首尾2孔即将完工时,大峰祖师因操劳过度而圆寂,人们感念祖师的功德,奉祖师为神灵,修建庙宇,世代奉祀,不仅齐心协力建成了和平桥,心存善心、身行善举、恩泽大众的大峰祖师,也成为当地人的共同信仰。兴建善堂救助弱孤者,成为许多潮汕人的共同精神追求。
报德善堂的发起人郑智勇正是大峰祖师慈善悲悯品格的继承者。郑智勇人称“二哥丰”,他传奇的生活经历和轰轰烈烈的一生,在泰华侨史上有着极为浓重的色彩。
二哥豐
郑智勇原籍广东潮安县,在辗转流浪和孤苦无依中度过了少年时代,13岁时独自冒险搭乘红头船漂泊到暹罗。他曾经从事过很多种职业,大多是最苦最累的工作,还曾经到泰北的边陲地区谋生,尽管非常努力,生活依旧非常艰苦。郑智勇人到中年时承包了政府“赌饷”,开办了花会厂,才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发达之后,郑智勇首先想到的就是红头船上冒险漂泊的乡民。为此,他立即着手投资创办了航运公司,先后购买了八艘当时最先进的大船,往返于中泰之间,南下的人们终于拥有了安全的航道。他又积极投身实业,创办入口贸易行、银行、碾米厂、印刷厂和报馆,把业务扩展到新加坡、香港、汕头、厦门、上海、日本的横滨和长崎,事业日渐鼎盛,他的居所门匾上书写着“大夫第”,一时间门客如云,而且与中泰及东南亚各国都有深度交往,成为当年泰国首富和泰华社会最具权威的人物。
郑智勇人如其名,为人豪放,秉性慷慨,仗义疏财。成名之后,努力改善家乡人民的生活处境,在潮州兴学、筑路,1918年初,潮州发生大地震,危及韩江的三道堤防,周边数县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郑智勇拨黄金38万两,还运来大批物资,修筑和加固了韩江堤防。清政府为此遥授郑智勇二品卿“荣实禄大夫”封号与顶戴。
对于包容并接纳自己的泰国和在泰华人,郑智勇更是倾尽全力。不仅先后倡导创办曼谷新民学校、培英学校、清迈华英学校、北榄坡华校,为华人后代创造受教育的机会,1902年,还与11位同乡,共同发起并修建了大峰祖师庙,供奉崇祀大峰祖师,创建了“慈善济世”的报德善堂,接济贫寒移民,收敛贫病中死去的华人尸体,施舍棺木寿衣,收尸埋骨。1913年至1936年间,善堂每年收敛并埋葬尸体1500-2000具,收拢的范围也逐渐由华人华侨扩散至不分国籍的无主尸,各个医院的亡故病人,如无人认领或家人无力营葬,善堂都会代为义务收敛和安葬。
主管泰国内政的高官昭披耶戎玛叻曾这样评价郑智勇,“在曼谷,无论做什么好事,津丰(即华人丰)都比别人做的多,曼谷的华人敬仰他、爱戴他。”暹六世皇御封郑智勇爵衔为“拍阿努越”,并以挽赐一公路命名为“郑差哇呢”,以纪念他对国家所做的贡献。
郑智勇从一点一滴做起,苦苦支撑报德善堂三十五年,直到仙逝之前,才对华侨日报记者说起自己的初衷,他说,“我的心志是顾中原,现时世界(时局)还未合一,我欲帮辅,使中原给人钦服。”
收尸埋骨
收尸埋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拥有值得投奔的远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