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新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你以為的新聞

你的資訊都從哪裡來?」是什麼開始我對這個題目感到興趣呢?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幾年前,某次音樂活動的審查,席間和另一位大學老師閒聊,他說:

「…我之前在班上做一個調查,『暑假期間你聽到的新音樂是從哪裡聽來的?』你知道嗎?我本來以為答案會是串流音樂,像是Apple Music、Spotify、KKBOX,結果1/2竟然都是回答來自電動,像是看twitch直播、遊戲音樂等等。」

哇喔。

手要抓取,必先動肩,事必有因,流水皆有源頭。這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開始研究資訊都哪來這件事,不過先來說說不同時代對「資訊」認知的差異。

在那個三大報社論很精彩,只有摩斯密碼般B.B call、小海豚的時代裡,一則半版廣告,一齣飛龍在天(那時候去實習還一定要看一下好和病人家屬聊天建立關係),很單純很直接很專一,但是資訊卻很多元,而且不會24小時圍繞在你身邊。

但現在看似選擇眾多,傳統媒體、新媒體、電視手機耳機、各種尺寸螢幕、各種先來後到的APP,可是即便滑個老半天,即使切換了不同的APP,到最後你會發現收到的新資訊少之又少的可憐,倒是情緒和血壓持續飆高就是了。

更糟的是,你還逃不了

我摘要我讀「孤獨經濟」的讀書筆記:

  • 以前的罷凌看得出來,比如說不和誰在一起等等,但是現在的罷凌可以是同一群人,其他人在同一個群組聊天,只有一個人沒有加入,但明明就坐在一起。同時以前的罷凌離開學校就好,但是現在的罷凌是網路上24小時會一直存在。無處可躲。
  • 小孩會比成人所受到的影響更大,而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更糟,因為他們接受到的網路罷凌會變成常態。
  • 迎合他人、模仿別人,而沉浸在虛擬世界當中,表演永不停止,按讚變成壓力。
  • 社群上的我&真實的我?越來越難逃,越來越到處都要演。以前可以回到家就不演,現在24小時全天候得回訊息,沒完沒了。
  • 對人類來說「躲」「逃避」和睡覺一樣,都是自我修養,也就是活下去最重要的事情。但網路讓人無處可躲,城市裡充滿了資訊和白噪音,無止盡更新的網路訊息,但是又怕沒有更新到最新資訊。這就和罷凌一樣都會讓人難以休息,連續不睡覺必然有負擔。
raw-image


曾經,你以為的新聞是像這樣,從國際到國內,從在地到全球,你能像七奇孔明一樣待在隆中,不出門就能得知天下事。

現實,你真正被環繞的新聞,事實上都只是被刻意抽出來的一小塊,然後從某一個源頭產出,接著被拆分被複製被下各種標題,然後在各種平台流竄不止來轟炸你。

猜你喜歡」,於是越猜越窄,因為說真的「喜歡」這件事情就和品味一樣,需要時間去培養,人本質上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猜你喜歡的演算法只會讓人失去接受刺激的機會。

孤獨社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聽執行長說書
16會員
73內容數
先求有不求好的台灣觀光,面對疫情後的國際觀光競賽究竟該怎麼辦?
聽執行長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4/06/07
昨晚剛好轉到「#阿賢亞洲好食光」節目造訪越南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不過他未從知名的河粉切入,而是跟著在越南的華人,吃著黃色的鹼水麵、水餃,一路探索移民的歷史足跡。 比如,雲吞麵,也為細蓉,細即為小,但到了越南一團麵吃不飽,多點中蓉甚至三團麵的大蓉。又或者因為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的排華影響,原本經
2024/06/07
昨晚剛好轉到「#阿賢亞洲好食光」節目造訪越南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不過他未從知名的河粉切入,而是跟著在越南的華人,吃著黃色的鹼水麵、水餃,一路探索移民的歷史足跡。 比如,雲吞麵,也為細蓉,細即為小,但到了越南一團麵吃不飽,多點中蓉甚至三團麵的大蓉。又或者因為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的排華影響,原本經
2024/05/03
我大概是從2020年開始觀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贊助台灣猛禽研究會架設的鳳頭蒼鷹育雛直播,深受感動,自此播放列表上多了一條,且囊括舉凡加拿大的白頭海雕、樹屋裡的貓頭鷹、城市裡的游隼,世界各地的鳥爸爸鳥媽媽們,天涯若比鄰,紛紛在YT上出現。但當然,這季節最牽動我心的,必然是大安森林公園的鳳頭蒼鷹
Thumbnail
2024/05/03
我大概是從2020年開始觀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贊助台灣猛禽研究會架設的鳳頭蒼鷹育雛直播,深受感動,自此播放列表上多了一條,且囊括舉凡加拿大的白頭海雕、樹屋裡的貓頭鷹、城市裡的游隼,世界各地的鳥爸爸鳥媽媽們,天涯若比鄰,紛紛在YT上出現。但當然,這季節最牽動我心的,必然是大安森林公園的鳳頭蒼鷹
Thumbnail
2024/04/07
我們保護孩子的決心究竟有多少?那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不容動搖,絕不寬貸,即便只是下載持有也絕不容許。 若是,那麼就不該只限於道德要求,而是付諸司法修正。前例可循,美國將未成年保護視為眾人責任,不只限於家庭裡,就算沒有將未成年影片用以營利或與他人分享,依舊是毫不留情的重罪,而且未來禁止與兒童接觸
Thumbnail
2024/04/07
我們保護孩子的決心究竟有多少?那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不容動搖,絕不寬貸,即便只是下載持有也絕不容許。 若是,那麼就不該只限於道德要求,而是付諸司法修正。前例可循,美國將未成年保護視為眾人責任,不只限於家庭裡,就算沒有將未成年影片用以營利或與他人分享,依舊是毫不留情的重罪,而且未來禁止與兒童接觸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