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腦科學》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外在的事件怎麼轉變成壓力的呈現?
抽象的壓力,又該如何具體的解釋?
以科學角度來看,稱作"大腦運作正在失衡中"。具體解釋的話就是,大腦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正處於失控狀態,而這兩種神經遞質正是由「血清素」來調節平衡。
我們常常誤以為,就是那些外在事物對自己造成了直接壓迫,也造成了直接傷害。其實不然,那些外顯症狀,像是掉髮、胃痛、腰痛、高血壓...等,都已經是身體最後反應的結果。這中間經過了許多大腦運作的過程和累積,才造成身體的症狀反應。

最重要的關鍵點還是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也就是我們的「認知」。這關係到大腦機制的運作,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壓力,其實都是「腦壓力」。你的大腦對外在事物的解讀和詮釋,造成了腦激素的過度抑制或分泌,讓大腦負責相關認知的區域,過於活躍或遲緩運作,然後再由大腦向身體對應部位發出了警訊,最終呈現出你的大腦感覺或者是身體症狀反應。
心理學家做了個老鼠壓力實驗來說明人類壓力的反應。實驗透過每天固定輕微電擊讓老鼠感到壓力,一段時間後發現,所有老鼠都出現了三種情況,胃潰瘍、免疫力低下、腎上腺皮質肥大。實驗中,也放了沒被電擊的老鼠在身旁,即使沒被電擊,但也同感壓力,出現了相同症狀。這跟人類很像,當人們在壓力大的狀態下,身體很容易受到病毒入侵,且我們的胃也經常先出現毛病。

那麼,在身體還沒出現症狀前,我們最先的感受用語,像是
我們常常聽到「我心裡不舒服」、「我的心裡很難受」,這裡的心是指哪裡?
這可不是指真正的心臟,而是大腦不同的區域,分別是以多巴胺(學習腦)、正腎上腺素(工作腦)、血清素(同感腦)為主要分泌的大腦運作區域。不管哪一種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大腦相對應的反應。例如,你正在挑戰一項艱難的任務,那就會需要多分泌正腎上腺素來面對,讓你有足夠的精力來面對挑戰。但過度分泌正腎上腺素就會變成皮質醇(壓力激素),可能就會造成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症狀。當然,挑戰過程中,如果多巴胺分泌低下的話,也會讓你感覺不到快樂。
當我們知道這個大腦原理後,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去注意大腦健康狀況。尤其是面對到人類特有且經常的兩種壓力來源:
●因不快而產生的壓力(不如預期的挫敗感)
●為別人做事沒有得到適當評價的壓力。
小心這兩項經常莫名地造成我們的腦壓力。

書中也給了些緩解壓力的方法,都有助於刺激血清素分泌,緩解你的情緒,讓你的大腦重新運作:
●充足睡眠
●日光浴
●有節奏的運動+腹式呼吸
●動情的眼淚
●關懷他人
...
以"關懷他人"舉個例子,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的朋友或你自己正傷心難過時,有個人來安慰你,只做了輕輕且規律地拍拍你的背。這時候,不管是拍的人還是被拍的人,雙方都會感受到情緒緩解和穩定的感受。書中特別針對這情境做了大腦監控,發現過程中,雙方大腦中的血清素都得到了提升,也感受到微微的幸福感。
※結論
為什麼要從科學角度去理解壓力和大腦之間的對應關係?
這也是我想讀這本書的原因:假如一個人在低潮、絕望、自暴自棄狀態下,大腦找不到任何歸因來解釋目前自己的困境、身心狀態,呈現一種模糊、不確定、未知的絕境,很容易做出最糟糕且錯誤的打算。但是,一旦你知道這只是大腦機制的運作失衡,還有機會好轉的話,你就可以告訴自己,你並非絕無選擇,你還有個希望,可以去做些事情讓自己狀態好轉、讓大腦重新恢復正常運作。
人最害怕的就是,你完全不知道現在怎麼了,也不知道現在還能做什麼。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事:
●想要有活力,就大笑;想要解壓力,就大哭
●曬個太陽
●正念呼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3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