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風景:混齡教學的教室是如何運作的?

混齡的教室樣貌

  在這所蒙特梭利學校,一年級到三年級被稱為「Lower Class」,四年級到六年級被稱為「Upper Class」。所以在一間教室裡,會有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或是四到六年級的學生。而在教室內,老師會將學生按照程度與特質進行分組,這個組別的學生會一起上課、學習,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當然,學生的學習也並不僅僅侷限在這個組別內,他們仍然可以自由選擇合作的對象,一起完成工作或學習任務。
  混齡教室的好處在於,學生總是可以在自己的水平線上努力,如果對數學的概念還不夠熟悉,那麼他可以和較低的年級一起學習,學一次不夠,還可以再學兩次、三次。因為教室裡會有比自己低年級的學弟妹進來,那麼同樣的內容至少會在這間教室裡發生超過一次。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選擇在工作時間時進行這項工作的練習,不僅能夠確保學生學會這項工作之外,也能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加深加廣。至於學生是否熟悉這項工作所要傳遞的概念?學生是否真的學會如何操作這樣教具?這些都是蒙特梭利教室中的教師所要觀察,並依據觀察去進行引導的線索。
  和教室裡的學弟妹一起學習,難道不會讓學長姐感到難堪或抗拒嗎?事實上並不會,其原因在於老師不會強硬的將學生進行程度分組,例如「數學程度好的組與數學程度不好的組」、「語文好的組和語文不好的組」……等。老師在進行分組時除了程度,同時也考量了學生的特質與學習樣態,因為學生會模仿和自己具有相似特質的人,同時也需要學著和自己具備不同特質的人合作,而非單純以「數學好不好」或「語文好不好」來做區分。即便年紀較大的學生因為需要再次複習低年級的內容而在同一組進行學習,學長姊仍然可以負擔起引導、帶領學弟妹的責任,不僅不會難堪、更能累積成就感,同時在再次複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當初沒有清楚掌握的概念。
  如何藉由這樣的特性或學習樣貌去安排學生的學習,是蒙特梭利教室中的教師相當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混齡教學,可以避免跟不上進度而集體放棄,也可以避免因為教學上的需要而進行能力分組,進而導致自信心被摧毀的情況發生。

觀察與模仿

  在進行混齡教學的教室裡,「觀察」是學習的重要途徑,因為工作時間的教室中的不同角落,正同時進行著各式各樣不同的工作,藉此學生能看見較年長的同學在進行的工作,或是同齡的其他同學進行自己尚未學習或進行過的工作。當這些工作不斷在自己的學習環境中發生時,除了好奇心會被激發之外,同時也能讓學生看見自己未來的學習樣貌。
  學習的慾望是沒有極限的,混齡教室中的學生能依照自己的程度往更高的水平邁進,如同較年長的學生那般學習。然而在以年紀分班的教室中,同樣年紀的學生被要求學習一模一樣的內容,做一模一樣的事,不僅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別程度,程度較落後的學生沒有好好學會並追上進度的機會之外,程度較優異的學生也被迫只能學習規定好的進度與內容,沒有進行延伸內容的探究與學習的機會。
  除了觀察之外,「模仿」也是混齡教室中的常見學習樣貌,學生的其中一個重要模仿對象是教導自己的老師,因為老師會透過示範將各式各樣的工作介紹給學生,而學生也藉由這樣的過程向老師進行學習。除了模仿老師之外,學生也能模仿同儕中表現得比較好的人或年紀較為年長的同學,藉由觀察與合作,向這些人學習把工作或學習任務做得更好的方法。
  有一次教室中有幾個孩子在為明天的表演進行排練,三年級的學生除了告訴一年級的學生應該要怎麼做之外,還時不時鼓勵他,跟他說「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加油!」。在蒙特梭利教室裡,合作本來就是常態,你會需要和其他人一起進行任務、企劃,或是和其他人一起練習你曾經學過的工作。合作這件事是獨立生存的必備能力之一,和不同年紀的人合作也是,然而若是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學習環境中,成績是屬於個人的,合作的環境相較之下便難以建立。
  有些私立學校尚存在能力分班制度,若考試成績或排名低於一定水準,便會被強制退出原本的班級,轉往成績不那麼優秀的班級。這樣的機制不僅讓學生壓力極大,對於被強制退出的學生來說,可能還要面對來自同儕的壓力。這樣弱肉強食的學校生態,對每個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顧好自己的成績,而非培育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所以像這樣互相合作的教室風景,在我眼裡看來是相當令人感動的。有些人對於混齡教學的疑慮或許是年紀較大的學生是否會欺負年紀較小的學生?事實上,混齡教學不代表學生間互相欺負的行為是被允許的,況且就算是按照年紀進行分班,仍然會出現同學間互相霸凌的情形,所以年齡並非霸凌成立的要素之一。對混齡教學來說,即便學生之間出現了無法避免的衝突與摩擦,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需要和各式各樣的人互相合作以維持社會運作。在蒙特梭利教室或是其他混齡教室中,這種對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性的體現,不僅難得,還是很美好的學習風景。

溝通與互動

  溝通互動是人類的需求之一,人類天生就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有和他人溝通互動的需求與本能。因此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不會要求學生排排坐、眼睛看老師、手放膝蓋,然後像這樣度過一整天,而是可以自由走動的。這樣的人類需求與學習模式的設計,為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學生帶來了社交上的益處,除了滿足學生溝通與需求的本能之外,同時也能讓學生向比自己學得好一點的學生學習,研究顯示,這樣的學習模式能夠讓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效果。
  而蒙特梭利教具在設計上也具備固定的架構與使用方法,這樣的設計使得老師在示範如何使用教具進行工作之後,學生也能在工作時間練習使用該教具,更重要的是,因為步驟是固定的,所以學生也能和同儕一起使用教具。這樣一來,孩子彼此之間便能在教室中的溝通與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互相補足、學習自己不足的部分,並提供他人支持。和同儕一起工作、學習,和老師單方面的講述相較之下,也是更為生動的學習模式,且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願意和自己有相似特質的同儕一起學習。
  「混齡教學」或許聽起來是在實務上相當不可行的教學模式,因為考量到教學方法與模式,老師可能無法負擔混齡教學所需的付出與隨之而來的成本。然而對蒙特梭利學校來說,混齡教學提供許多好處,包括能和同儕一起學習、互相觀察與模仿,並滿足人類溝通與互動的基本需求,是在蒙特梭利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最符合需求的分班方式。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永遠是學生的實驗教育工作者—筱原純:「用溫柔的態度,打一場屬於年輕世代的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