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拉多反覆無「腸」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炎炎夏日,民眾偏好吃冷食、喝涼飲,容易因為食物保存不佳,急性腸胃炎患者跟著增加,常見上吐下瀉典型症狀,多數患者經休養治療後,約在2-3天內症狀可獲得緩解。面對偶發性腹瀉,容易被認為是一時吃壞肚子不以為意,倘若經常腹瀉、腹痛頻率突增加,甚至伴隨血便、黏液便等症狀,可就不能輕忽,務必就醫檢查。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馮意哲醫師表示,不同於急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為二十至四十歲,患者腸道因持續發炎造成反覆腹瀉達四週以上,如不及早診斷就醫,嚴重者恐面臨手術切腸風險。
不明原因腹痛、腹瀉要提高警覺!
馮意哲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都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發燒、血便、噁心、嘔吐等症狀,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肌肉流失、甚至出現貧血。
雖發病初期症狀雷同,但病程進展大不同。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侵犯大腸黏膜,發炎部位呈連續性的變化,病灶以較淺的黏膜層為主,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纖維化,腸道縮短,而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而有偽息肉產生; 而克隆氏症的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受到侵犯,從口腔、食道、胃、空腸、迴腸、結腸、到直腸,發炎部位呈跳躍性,因侵犯部位較深,可能影響整層腸壁,容易發生膿瘍及廔管等。目前臨床上會透過胃腸道內視鏡或電腦斷層或腸道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以及糞便鈣衞蛋白檢測等方式來評估腸道發炎情況。
治療選擇多 追求腸道黏膜癒合為首要
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手術治療等。醫師根據患者症狀,搭配病灶發炎範圍、嚴重程度,開立不同的藥物組合,來控制腸道發炎,以幫助患者腸道黏膜癒合為首要治療目標。
患者若接受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的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或副作用令患者無法承受,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可供治療選擇,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疾病緩解,達到治療目標。
腸道發炎不控制,小心併發症佈全身
馮意哲醫師提及,發炎性腸道疾病影響所及不單是腸道本身,更可能衍生全身性併發症,臨床曾觀察到患者因疾病控制不佳,腸道反覆發炎,導致潰瘍性結腸炎惡化造成腸穿孔,長期下來,恐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至於克隆氏症則因疾病控制不佳,造成腸道狹窄、瘻管、膿瘍等併發症。不僅如此,上述兩類疾病隨著罹病時間越長,伴隨腸道外症狀發生的風險也越高,如:貧血、眼睛虹彩炎、關節炎、肝炎等。
馮意哲醫師呼籲,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疾病控制不二法門,即使因治療而改善症狀,也不能輕忽,務必定期回診、持續治療並監測發炎情形,以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理想治療目標,避免住院率與再手術風險。
「食」在要注意!治療搭配作息 腸保健康有訣竅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而言,卻經常面臨吃越多、拉越多窘境,導致營養不良,對飲食選擇卻步。馮意哲醫師提醒,均衡飲食為原則,但不容易消化、口味過重的食品應儘量避免,如牛奶、優格、起司、玉米糖漿、小麥、豆漿等,油炸、碳酸飲料、調味過重的食物也應該少碰;生活習慣上,應避免煙酒,不要熬夜,避免過度勞累,養成規律作息。
馮意哲醫師指出,不少患者因病影響生活、職場、學業與人際關係而備感挫折,他鼓勵病友,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隨著醫藥科技進步,治療選擇日趨多元且療效亦不斷提升,只要配合醫囑、定期檢查治療,搭配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就能與病同行並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9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但想要活得越來越好,就不可忽視癌症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黃志平主任鼓勵,癌友治療癌症之於,也應好好與醫師配合,積極面對癌症骨轉移。除了規律使用控制骨轉移的藥物外,也別忘做好日常照顧。癌友與醫師齊心對抗骨轉移,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
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
「你的狀況恐怕不單純是腸躁症,我們趕快安排抽血並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確診治療。」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章振旺醫師回憶這起個案,當時藉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腸子黏膜有大片表淺潰瘍及許多細小糜爛斑,同時根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狹窄惡化,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胸痛、昏厥、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出現昏厥,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3年 !趕快來了解!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今日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維持癌友良好生活品質以及預後成效,也成為重要的治療目標之一。然而,由於癌症容易發生骨轉移,會造成原本強而有力的骨骼變得脆弱,隨之而來的病理性骨折將會導致癌友行動受阻,社交、工作都將被迫中止;若不幸發生癱瘓,不僅身體機能退化,還可能打斷治療計畫、影響預後。
上了年紀的朋友要多關心自己主動脈的健康狀態,只要利用超音波,短短幾分鐘便可以檢查主動脈的狀況,請記得定期追蹤。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請一定要控制達標!
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但想要活得越來越好,就不可忽視癌症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黃志平主任鼓勵,癌友治療癌症之於,也應好好與醫師配合,積極面對癌症骨轉移。除了規律使用控制骨轉移的藥物外,也別忘做好日常照顧。癌友與醫師齊心對抗骨轉移,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
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
「你的狀況恐怕不單純是腸躁症,我們趕快安排抽血並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確診治療。」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章振旺醫師回憶這起個案,當時藉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腸子黏膜有大片表淺潰瘍及許多細小糜爛斑,同時根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狹窄惡化,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胸痛、昏厥、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出現昏厥,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3年 !趕快來了解!
隨著醫療科技發展,今日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維持癌友良好生活品質以及預後成效,也成為重要的治療目標之一。然而,由於癌症容易發生骨轉移,會造成原本強而有力的骨骼變得脆弱,隨之而來的病理性骨折將會導致癌友行動受阻,社交、工作都將被迫中止;若不幸發生癱瘓,不僅身體機能退化,還可能打斷治療計畫、影響預後。
上了年紀的朋友要多關心自己主動脈的健康狀態,只要利用超音波,短短幾分鐘便可以檢查主動脈的狀況,請記得定期追蹤。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請一定要控制達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腹瀉是消化系統常見症狀,通常由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或藥物影響引起。本文探討腹瀉的常見原因,包括細菌和病毒感染、腸道疾病及食物不耐受,並提供處理建議,如補充水分及就醫時機。持續腹瀉可能導致脫水及腸道損傷,早期診斷與專業治療對於改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Thumbnail
每年秋冬都是腸胃炎的高峰期,歐醫師在最近門診中觀察到,除了有腸胃炎狀況的孩子不少外,也開始出現家長也跟著掛號的情形。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除了「腸胃炎要吃稀飯」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腸胃炎的迷思,所以這次想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觀念。
Thumbnail
歐醫師的門診中腸胃炎的患者年齡從3個月大的嬰兒到86歲的阿嬤都有,對照顧者來說,除了感冒以外,腸胃炎大概是最常讓爸爸媽媽頭痛的疾病了,因此歐醫師簡單幫大家歸納出幾個重點。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 這個應該是所有照顧者迷思最深的一個問題,不敢喝奶、泡半奶、只吃粥、不敢吃蛋/奶。常有家長會問:『是不是
  早年腸胃功能失調,常常拉肚子,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調養,身體逐漸展現正常的吸收力。成長過程中,記憶所及,處理腹瀉的藥品,不外乎「暮蒂納斯」、「正露丸」、以及「張國周強胃散」。 但光是吃要無法解決腸胃問題。年輕時期,喜歡冰品和油炸食物,只要下肚,便常常跑廁所。後來慢慢遠離,腸胃才得以改善。但有
Thumbnail
你有常常腹痛、血便、狂跑廁所的困擾嗎? 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嗎?
Thumbnail
夏季炎熱易引發腹瀉,營養師提醒民眾應注意食物安全和根源處理。益生菌並非全部腹瀉皆適用,需針對原因處理。文章介紹6種原因導致腹瀉及對應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腸胃不佳,常見症狀如消化不良、腹瀉等,使人感到極不舒適。 中醫理論認為,腸胃問題多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或飲食不節導致。 改善這些症狀,可以透過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同時,使用適當的中藥材也能達到良好效果。 中醫推薦的兩種藥材,對於腸胃不適有顯著改善效果: 1. **山楂(Shān Zhā)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完了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成因種類跟診斷,再來要講到治療部分,以往都會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後來研究顯示飲食上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治療的大概方向? 👩‍⚕️因在腸道淋巴管擴張症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發炎性慢性腸道疾病相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飲食控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腹瀉是消化系統常見症狀,通常由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或藥物影響引起。本文探討腹瀉的常見原因,包括細菌和病毒感染、腸道疾病及食物不耐受,並提供處理建議,如補充水分及就醫時機。持續腹瀉可能導致脫水及腸道損傷,早期診斷與專業治療對於改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Thumbnail
每年秋冬都是腸胃炎的高峰期,歐醫師在最近門診中觀察到,除了有腸胃炎狀況的孩子不少外,也開始出現家長也跟著掛號的情形。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除了「腸胃炎要吃稀飯」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腸胃炎的迷思,所以這次想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觀念。
Thumbnail
歐醫師的門診中腸胃炎的患者年齡從3個月大的嬰兒到86歲的阿嬤都有,對照顧者來說,除了感冒以外,腸胃炎大概是最常讓爸爸媽媽頭痛的疾病了,因此歐醫師簡單幫大家歸納出幾個重點。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 這個應該是所有照顧者迷思最深的一個問題,不敢喝奶、泡半奶、只吃粥、不敢吃蛋/奶。常有家長會問:『是不是
  早年腸胃功能失調,常常拉肚子,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調養,身體逐漸展現正常的吸收力。成長過程中,記憶所及,處理腹瀉的藥品,不外乎「暮蒂納斯」、「正露丸」、以及「張國周強胃散」。 但光是吃要無法解決腸胃問題。年輕時期,喜歡冰品和油炸食物,只要下肚,便常常跑廁所。後來慢慢遠離,腸胃才得以改善。但有
Thumbnail
你有常常腹痛、血便、狂跑廁所的困擾嗎? 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嗎?
Thumbnail
夏季炎熱易引發腹瀉,營養師提醒民眾應注意食物安全和根源處理。益生菌並非全部腹瀉皆適用,需針對原因處理。文章介紹6種原因導致腹瀉及對應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腸胃不佳,常見症狀如消化不良、腹瀉等,使人感到極不舒適。 中醫理論認為,腸胃問題多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或飲食不節導致。 改善這些症狀,可以透過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同時,使用適當的中藥材也能達到良好效果。 中醫推薦的兩種藥材,對於腸胃不適有顯著改善效果: 1. **山楂(Shān Zhā)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完了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成因種類跟診斷,再來要講到治療部分,以往都會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後來研究顯示飲食上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治療的大概方向? 👩‍⚕️因在腸道淋巴管擴張症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發炎性慢性腸道疾病相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飲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