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交易室的架構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這篇文章是數年前在其他版寫過的文章,寫作的時間點看起來是我入行約五年左右(目前已經十年了),沒預期到的是反應挺好的,應該是我個人寫過閱覽最多的文章。為了整理自己的文章,慢慢把部分文章搬過來這裡,順便把部分內容做些更新。
本文:
想像中高大上的交易室 <圖片來源網路>
想想不知不覺就在交易室待了四年,今年第五年。從Sales、PM轉到現在變Trader。角色雖然不一樣,但感覺上班的感覺沒什麼太多改變,每天進公司的目標就是要獲利。但壓力卻一天比一天大(薪水卻沒什麼改變,謎之音)。每年看很多新鮮人,前仆後繼地想要進入這個圈子,卻不知道這圈子在幹嘛(可以理解,因為我當初也不知道),就在這裡講解一下,跟順便說明一下台灣金融業的現況。
基本上這裡說的交易室是指銀行交易室,證券的後續有機會再說明,但因為我也沒待過證券,只能從身邊朋友得知的部分跟大家說明一下。
Funding
簡稱資金台,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全行的每日、每週、甚至每月的資金調度。要維持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同時去化多餘資金,因為存款在銀行是屬於負債,過多的存款對於銀行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多餘的資金可以在銀行間拆借,轉取額外的資金利潤等,當然後還有些像遠匯等交換業務等都是屬於這個單位負責,進出的交易單位都很大,但因為不可或缺,所以有基本的獲利來源(Flow),其實相對於自營的單位來說,算是相對壓力較小較穩定的單位。
Trading
就是交易台,基本上下面就會開始分產品來做區分,要分幾個台就看各個銀行自己的交易室規劃。不過基本上SPOT是每一家都會有的,也就是即期的部分。
1. SPOT主要負責就是SPOT(即期外匯)交易,並同時負責對於分行做報價,平常大家去銀行看到的牌告匯率就是這個單位負責提供的,算是一個穩定的收益來源,畢竟一買一賣之間,就有一個穩定的獲利來源,但因為即期市場非常激烈,所以利潤也是非常的薄,大部分還是需要很大量的資金才有可能獲利。其餘的部分就是外匯交易員的外匯交易了,這部分也是很多新鮮人很嚮往也最常在電影裡看到的一個部分。主要交易商品就依各銀行不同,基本上分法是台幣會單獨一個交易員,G7數個,剩下的再看有沒有其他安排(ex: 其他外幣等)。除了台幣等管制型貨幣,G7等交易員面對的是24小時的交易市場,其實壓力是非常大,資深的交易員,平均每天留倉大概都可以五支以上美金,在外匯市場常常動不動一個消息就產生波動的環境之下,其實要獲利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尤其是公司常常有停損限額,看對方向但是沒有辦法獲利是常有的事。
2. Option 主要負責銀行的選擇權交易,但據我所知並非台灣每間銀行都有設立有Option Desk。選擇權的介紹就不在這裡提起,但選擇權交易員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操作選擇權來獲利,但這裡的操作跟一般外界認為的操作賭方向有點不同,大多數的選擇權交易員,是透過操作Greeks來獲利,比較多人操作的是Gamma和Vega,因為這兩者相對於現貨價格的敏感性比較高,Theta跟Rho這些比較波動較低的比較少聽到人操作。除了Vanilla Option大多是透過B-S Model來評價以外,其他比較複雜的商品大多各銀行選擇方法不一。但能操作商品的複雜程度越高,通常也代表銀行的規模越大,因為所需要的技巧跟知識也越高。此外,有些銀行也會透過TMU所帶進來的選擇權需求來操作獲利,但請記住,銀行是個穩健經營的事業,基本上不會透過跟客戶對賭的方式來操作,畢竟當市場方向性出現的時候,報價通常會倒向一邊,如果銀行都是跟客戶對賭,應該銀行早就倒閉了。大多會透過Delta hedge的部分,或者以計算出Greeks值比重最高的那一塊來避險,達到某段時間的Risk Neutral,之後再透過避險時候帶入的金流來獲利,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常有時候,客戶跟銀行的方向站到了同一邊,當客戶賠錢的時候,交易員也是一樣輸錢了。
TMU
全名叫作Treasury Marketing Unit,是屬於交易易室的業務台,主要工作是接觸客戶,販售各項金融商品(包含SPOT、Forward、option…etc)給客戶。可以把他想像成法人的理專。和一般RM(or AO)主要區別是,企金RM主要是負責一般金融工具等,如開狀、擔保、放款等借貸工具,而只要工具涉及到交易室方面(例如OTC市場報價產品,或是匯率等),需要交易員報價產品,就會透過TMU來作處理。跟一般業務一樣,TMU作的是一買一賣之間的生意,買賣之間的價差就是TMU的利潤,操作的商品從即期、遠期、交換、選擇權、到更複雜的選擇權以及結構型商品都有。主要是看客戶的風險等級(KYC)及同業授權狀況、交易需求等,來提供不同的商品。
其他
這裡歸類為其他,是因為不一定每個銀行都會有這樣的編制,但大多數還是會有。
1. PM
PM是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簡稱,而這裡指的產品,就是上面提到的金融商品。PM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產品的上架、報價、以及其他相關的管理等。有些銀行會把產品人員依照不同通路作區分。分為法金和消金。法金的產品人員就是配合法金的業務,提供客戶商品報價、商品的組合等,其實整個過程比較大量製作。而消金的部分就比較繁瑣,因為大多數的消金都是負責結構型商品的發行,而設及一般消費者的法規和法人的規定相較嚴苛及複雜許多,因此工作上也多了很多應付流程上等等的需求。
2. Quant
Quant是在交易台裡的數學家,進入門檻非常高,大多會招募的人員必須要有數學相關背景,而且學歷需求起碼是碩士以上。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訂價工作,但由於此類人員的需求不高,且台灣地區銀行大部分實行外拋交易,所以這真正Quant的人員並不多,據我所知只有中信、富邦有類似的編制(但似乎也解散了???)
3. 其他交易台
這部份就很寬廣了,因為銀行的基本業務是借貸以及外幣買賣,所以關於外匯的交易員是一定會有,只是看作到多複雜而已,至於其他的交易商品,例如債券等,就是看各公司自己的規定是否要設立,大家一點的通上都會有個債券桌,主要買賣公債、公司債等。股票這類的也是一樣,由公司決定是否設立相關單位,至於交易策略手法就是看公司制定的策略方向。
後記
其實很多新人在進入這行的時候都有很多幻想,例如高薪等。其實台灣的金融環境早就已經不復當年,各家金融機構在獲利困難的情況下,人員的薪資待遇要拉高很困難。以前常聽到的千萬年薪等,早已不復見,就算有,也僅僅是極少數的幾人。在公司交易比自己交易規定來的多,因為同時會受到內外規定的限制(還有老闆的意見),所以自己作能獲利,在公司作能不能獲利也不知道。如果是當業務的話,因為收取手續費的關係,所以基本上沒有賠錢的問題。但是這幾年鬧得很大的TRF風暴,也戳破了這層泡泡,因為銀行承擔了客戶的信用風險,當客戶不付錢的時候,銀行就要提列呆帳。我入行是2012年左右的事,也聽說過一年光獎金領三百萬或更高的,但那些都是08年以前的事,現在台灣金融圈跟國外薪水差了一大截,但承擔的壓力跟風險,卻沒有比較低,掃地出門捲舖蓋走人也是常有耳聞,所以如果有興趣走這行的人,最好在求學時候爭取一下實習機會,了解一下這個領域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不然作了幾年受不了,其實轉職也部是很容易的事。
後後記:
這幾年好像進入銀行交易室還是商學院學生的前三志願,因為看到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172231 (台大會計系畢業生僅18人進入四大),打聽了一下許多都流來了銀行MA部門等,但整體金融業整體大環境其實沒有太大的改善,同業聚餐的時候也是大家的取暖大會,大家一起捏一起撐。前幾年因為低息的關係債券市場大好,各家銀行都在徵利率交易員,但今年開始升息也開始一起捏。不過我覺得整體而言交易室還是一份滿不錯的工作,畢竟節奏步調快,而且又可以接觸到第一線的金融市場,對於提高工作的熱情跟個人專業是滿加分的(握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