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筆│《超凡之夢》中的榮格

閱讀隨筆│《超凡之夢》中的榮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超凡之夢:激發你的創意與超感知覺》

《超凡之夢:激發你的創意與超感知覺》




儘管這本介紹超凡夢境的書非常有趣,我個人非常推薦對夢境有興趣的讀者找來讀讀看,但對於在夢境研究領域中曾佔有一席之地的卡爾‧榮格,我認為這本書對他的評價並不公允。

說是「評價」,本書提及榮格的部分也並未到評價的程度,僅僅只是在〈遇見神靈的夢〉章節中,表面且粗淺介紹榮格一整套關於「原型」、「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夢境分析工具,並下了這樣的註解:

我們不需要假設有未知的共通心智結構,只要承認所有做夢者都共有相同的人性與身體構造,就可以解釋世界各地的夢都有某些特殊人物和活動的現象。(p.233)

榮格認為人類內在存有更深層而無法完整意識的心靈,終其一生探究如何拼湊人類的生命真相,這一段落可說是完全否定了榮格夢與人類心智的理論與其畢生的研究成果,而其奠基的言論只是一個無法達成的荒謬假設:「所有人都有相同的人性與身體構造。」

這個假設有諸多破綻。

承認所有做夢者都共有相同的人性與身體構造」,是根據什麼「承認」?顯然寫下這個段落的人並不瞭解人體生理構造與可能面臨的狀態。即使有相同的器官組織,個體間也可能因為先天基因或後天環境影響,而有器質上或功能上的差異,更不用說發生病變時又會有多大的差異。舉例來說,人類都具有心臟這個器官,但每個人的心臟光在形狀或內在構造上就可能存在先天或後天影響所導致的不同,這要讓人如何去「承認」每個人的心臟都相同,足以得出「我們不需要假設有未知的共通心智結構,就可以解釋世界各地的夢都有某些特殊人物和活動的現象」這樣的結論?

同理在心理或精神層面亦如是,即使人性具有普遍性,也不可忽略仍存在個體差異。

我們無法知道這些是否會影響做夢者做出超凡之夢,或者說,起碼這本書並無以此立論並提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證據,若不能排除這些種種可能就下此論斷,將錯失更深入探索夢境的可能性,並得出錯誤且偏差的狹隘結論。

僅僅如此便算,成書後還可能傳遞片面且過於武斷的觀點。

本書標榜引領讀者藉由認識、運用超凡之夢實現自我療癒,走向更完滿的自己。榮格的理論無法在一本非專論的書中仔細詳述,但至少本書應該要做到正確的介紹,或者在以此論述時能夠提出充足的證據論述。

除此之外,《超凡之夢》似乎連中文譯者都對榮格有所誤解。

夢工作清楚指向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表示夢可以做為心理靈性發展的工具。哈利根、席亞和許多作者都發現做夢者的「內在結合」代表榮格所說「靈性我」中各種成分的統合。(p.240)

依照內文推測,「靈性我」應為「自性 Self」,是榮格用以指稱意識與無意識的整合中心,人在精神上的成長應以自性的發展為目標,自性顯現之時也是心靈整合完成之時。撰寫本文的此時我還沒找到原文為何,若沿用榮格所稱呼的 Self,一般譯成「自性」、「自我」較為常見,「靈性我」的譯法罕見或可說獨創,顯示譯者可能對榮格的理論不夠瞭解。

就這點而言,譯者是非戰之罪。在原書內容並未深入探討以及榮格的理論較為非主流且難以入門的前提之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體而言,《超凡之夢》仍然是一本非常有趣、值得一讀的書,即使涉及的實驗不是實驗方法就是結果分析都有些微妙,但若以看看心其東西的嚐鮮心態閱讀倒是可以讀出樂趣。而我因為本書的作者群以沒有根據的說法否定榮格的研究成果,進而對其內容認真起來,難免也是覺得有些遺憾與可惜。


推薦延伸閱讀:

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

榮格心靈地圖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avatar-img
STORIA:寫故事也寫人生
33會員
188內容數
您好,歡迎來到STORIA。 小說如人生;人生如小說。我不寫小說的時候,就寫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迷宮飯》第六集的探險之中,萊歐斯一人也為了追蹤變成魔物的法琳來到迷宮的下一層。在這裡遇到利用幻覺來混淆獵物的變形怪,以及瑪露希爾遭遇到的夢魔,都讓萊歐斯說出「這就是他討厭這一層迷宮的原因」,因為魔物大多都是精神攻擊系的。 這很有意思,也忍不住要期待迷宮更深處會有什麼樣的驚喜。
在《迷宮飯》第六集的探險之中,萊歐斯一人也為了追蹤變成魔物的法琳來到迷宮的下一層。在這裡遇到利用幻覺來混淆獵物的變形怪,以及瑪露希爾遭遇到的夢魔,都讓萊歐斯說出「這就是他討厭這一層迷宮的原因」,因為魔物大多都是精神攻擊系的。 這很有意思,也忍不住要期待迷宮更深處會有什麼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