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專題《妄想代理人》: 不是第一部作品,但卻是看懂今敏的解答

2023/01/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0.前言: 未能讀懂,是因為不認識妄想代理人
觀看今敏作品是一個質疑到認同的過程。
高中大學時聽到這人名號,作為非主流的神話,幾乎就像是電影-王家衛/小說-村上春樹/動畫-今敏這樣三位一體的最後一片文青拼圖(不知現在是否仍是,至少十年前是)。
於是大學開始去學校的圖書館借DVD觀看,開始了大師作品巡禮。
不免俗的先看了成名作<藍色恐懼>,我對觀點的轉換有些抱怨,覺得在說故事上有些邏輯的瑕疵。
之後補完盜夢偵探、千年女優,感覺相似,比較出彩的是過場的轉換,但反而像是在炫技,故事本身都未打動我(千年女優尤其是)。
好壞都有,但無法理解為何封神,只是因為他死了嗎?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疑問,恭喜你來對地方了。
近幾年因疫情,光年映畫重映很多今敏的作品,多虧於此才認識到<妄想代理人>---他並沒有出現在十年前神片清單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根本不是電影)。
進電影院的觀影體驗是震撼的。也才發現,之前沒看懂今敏,是因為缺少這一部的引導。
有幸當時一起觀影的人非常聰穎,與他互相討論發現更多東西,也終於解決了十年前觀看其他作品的困惑,進而理解到這位動畫導演的偉大之處。
1.大山
除了文青三位一體,今敏也同時是看動畫的人會遇到的其中一座山 (攻殼、EVA、星際牛仔是我心目中的另外三座)。
但比起其他作品,今敏不是在劇情上難以讀懂,而是在整體作品看完後的感受,與其盛名相應而來的期待感間的落差讓人不能理解。不過觀看作品是這樣,早看晚看都無妨,永遠不會嫌太遲,作品終究會在那。即使現在不理解,也許之後再看就懂了。
本篇的4.今敏邏輯與6.雙重追逐為不同程度上貫穿今敏所有故事的兩大原則,若能先有這層認識再去觀看其作品,應能有更多的觀影樂趣。
2. 妄想代理人:這部作品厲害在哪?
首先是節奏部分,妄想代理人的故事不論片頭曲、故事、故事斷點與片尾曲的節奏都非常好,這是動畫相對真人演出更能做到的(不僅是如控制人物對著拍子演出的行動,還有掌控時間流動的節奏)。
故事部分,今敏不知為何,雖並未身處其中,卻能精準捕捉不同環境(職場/學校/醫院/社區等)的社會現象(萌物爆紅、自殺風潮、校園霸凌),同時讓各主題中的角色看起來是如此真實(當中很多甚至是女性視角,需要轉換觀點才能揣摩)。
視覺呈現部分,方式非常豐富,有少女漫畫風、電玩風格、動畫作畫風(這個梗記得烏龍派出所也玩過,變成只有線稿、未上色等等)、童趣風(網聚自殺那集,還有瑪洛米的動畫),觀看體驗十分有趣(話說透過答錄機跟自己對話,以及把字吃進去好新潮,當時看完覺得驚豔)。
劇情部分,懸疑的主線解謎與各人物的單元劇控制的剛好,或說人物的反應是整個社會現象發酵的因素之一,在進展同時也回過頭來影響主線。這種丟個情境給角色,讓角色自己動起來(而不是作為創作者的人偶,唯一作用僅能代替作者講他想說的話),開始回應並交互作用,是好故事的特徵之一(<獵人>蟻王篇是這樣,<1Q84>也是這樣,可惜1Q84故事線太多有點收束不回來,導致有點虎頭蛇尾)。
3. 這部作品在講甚麼?
故事描述一個缺漏了關鍵時點片段的事件,依靠著敘述補成一個完整故事;而後故事開始擴大發酵,透過媒體與網路成為大家共享的妄想代理人:妄想從原先只屬於個人轉變為集體意識的創作/想像/期望並獲得了力量,進而能夠干預現實。
沒錯,這也是之後盜夢偵探的主題。<妄想代理人>做了很關鍵的承先啟後作用(例如精神分裂、與另一個人格爭執自我的主題,可回溯至藍色恐懼)。
電影版本有分上下,前七集斷在一個超自然的殺人事件結尾,毫無線索,主線既沒有收斂,反而擴大更多可能: 或許會朝集體意識的共謀走,或許是精神分裂,又可能回到先前的電玩遊戲作為接續。
結果下半開始,接連篇幅都講與主線完全無關的故事,真正的解謎其實只花了一到兩集(當初邊看還一直擔心,欸只剩兩集了欸,要怎麼把故事謎底揭曉啊集數會不會不夠),懸疑的解答其實不太是刻意另外交代的東西,而是在這當中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日本)現代都市的問題,人們遇到難題很輕易的想放棄,但又不敢自我了結,所以將希望寄託在一表一裏的事物上: 療癒可愛人畜無害的可愛玩偶以及邪惡化身棒球少年。
前者讓他們逃避麻醉(廣泛來看其實就是日常化的娛樂),後者讓他們受傷甚至死亡來逃脫原本的生活常軌,但說穿了,兩者都是在逃避。
4. 今敏邏輯: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的今敏邏輯
今敏邏輯在此出現,他認為一個膨脹的幻想,得以透過每個個體的召喚出現,來完成他/她的妄想,但最終這股力量會大到失控,反噬所有人(這不符合我們現實,但這是他的故事,所以遵照他的邏輯)。
是以故事中段時,嫂嫂與婆婆是婆婆被打,編劇老公與老婆是老公受傷;妄想被召喚而來並不會只是攻擊召喚者。
今敏邏輯是理解他作品的重點之一,換個說法就是作品的關鍵設定,如果我們依循現實的常理會無法解釋他的故事(以這部來說,為什麼可以有物質或現象穿越空間,做到大規模的殺傷事件,這無法用日常世界的邏輯解釋),要套用今敏邏輯才會合理。
5. 後來發生了什麼?
隨著表裏兩者吞噬日本後,一切又回歸正常,彷彿從未發生。人們過著一樣日子,最後一集的結尾是第一集片頭的重播,只是瑪洛米換成了另一隻呆萌貓。要說多諷刺就有多諷刺。
對世界或社會的不滿能激發創作的靈感,因為他們無法改變現狀卻會一直感受到"這裡不該是這樣",這種矛盾、不協調感如芒刺在背,但大部分人即使看見也選擇忽略、不面對,也回到了這部作品的主題,逃避還是面對。這可能發生在校園、醫院、社群之間、工作職場、整個社會。
今敏察覺了這些,並把這部作品當作他的金色球棒奮力一揮,但他顯然是悲觀的,即使日本最後被像是核彈襲擊過,後來的人終是麻木、毫無改變(故事很刻意的並置首尾都是在電車上的對話來表現這點)。
6. 雙重追逐:A追著B,B追逐著C
雙重追逐是今敏作品另一個重要理解要素之一,以本作來說,女主角創造出棒球少年後,警探們追逐(查)著棒球少年,棒球少年追逐著女主角(從他在前中段跟她說我回來了而知)。
不僅故事會透過這樣的追逐舖展開來,觀點也會在這樣的追逐之間做轉換(也就是說,主視角的觀點擁有者會切換,以妄想代理人來說,我們是透過很多不同人的觀點去共同經歷、營造棒球少年這個社會現象)。這也是今敏能施展魔術的秘密之一,這個魔術是<藍色恐懼>的謎底,也是<千年女優>推進劇情與觀影樂趣的來源。
7. 觀後感
當時看完覺得,還好今敏後來死了,不然他看到現在的社會應該很厭世吧。畢竟他呈現的現象在現今世界皆有存在,原先想作為警世誇張化的虛構故事,卻成了像是預言一般。
但後來看了這支影片有點難過,感覺今敏還有很多想說的話想透過他的作品來表現,可惜了。這是一部講今敏生平所有作品的影片,全長50多分,推薦一看。https://m.youtube.com/watch?v=9GzZuRMwbW4
另外還有這部電影,從其他人眼中觀看今敏,可以更加了解他是怎樣的人:https://m.youtube.com/watch?v=7vfnxzFz_f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